继今年3月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以下简称“预包装食品标签新国标”)首次出现数字标签身影后,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实施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有关事项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对数字标签的应用提出了更多细化要求。
业内人士指出,本次公告明确了数字标签范围、使用和修改要求,明确了应用数字标签后食品标签的简化要求,鼓励通过数字标签展示更多法定可标示的食品信息、鼓励“多码合一”,打消了企业关于数字标签的合规性顾虑,将进一步推动数字化进程。
已有超千款产品应用数字标签
数字标签在国内的应用可追溯至2023年,为有效解决消费者识读标签难的问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统一部署下,组织首批试点企业开展了食品数字标签的应用。与传统预包装食品标签相比,数字标签突破了“实体化”边界,除可通过页面缩放更清晰地展示食品信息外,设置的音、视频功能也能够极大丰富食品标签信息的展示形式,有效解决食品标签不易识读的问题,其应用也标志着我国预包装食品标签管理正式迈入数字化新阶段。
2025年3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首次对数字标签的应用原则进行规定,包括数字标签和食品标签上同时展示的信息应保持一致、不应有影响正常阅读的干扰元素内容等,鼓励食品生产者在预包装食品标签符合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同时通过数字标签展示食品标签信息,明确了数字标签的合法身份。
从2023年超过40款产品完成数字标签试点工作,到2024年参与数字标签试点的产品超过400款,再到2025年8月底,涵盖乳制品、粮油、焙烤食品、肉制品、饮料等大宗食品类别的超千款食品应用数字标签。两年时间内,我国使用数字标签的阵容加速扩张,实际应用中,数字标签的合规性和监管也有待进一步明确。9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实施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有关事项的公告》,为数字标签的应用提出了更多指引。
为更多企业提供“定心丸”
“本次《公告》的发布意义重大,解答了业内企业关注的核心内容,清楚说明了数字标签的要求是什么、哪些内容可以减免、哪些信息需要保留等。”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总工程师李宇向新京报记者分析,虽然近两年数字标签推广成效显著,但与庞大的食品数量相比,普及率仍有很大上升空间。痛点在于食品企业在设计和使用食品标签时,必须严格依据现行法规。如果法规不够明确,很难下定决心去推进相关工作。
今年3月发布的预包装食品标签新国标首次规定了数字标签的应用原则,明确了数字标签的合法身份,但仍有很多细节有待明确。比如标准提出“可以按照相关规定简化预包装食品包装上标示的标签信息”,但哪些可以简化、哪些不能简化,大家都在等一个更具体的规定。
有数字标签应用企业同样反映,预包装食品标签新国标发布后,虽然明确了数字标签的应用要求,但很多食品企业仍处于观望状态,对数字标签应用的合规性存在顾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字标签的应用。
在李宇看来,本次《公告》对数字标签范畴、应用要求、修改要求等方面的规定如同一颗“定心丸”,能够帮助很多原本在观望阶段的企业更快调整状态决定下一步方向——觉得公告内容能达到预期、满足自身需求的食品企业,会马上着手推进数字标签的应用;觉得对照要求,暂时不适合做数字标签的企业,也能下定决心,把精力放在继续完善实体标签上。“总体来看,本次《公告》对推进数字标签应用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有了明确的法规依据,企业推进工作就有了方向和支撑,不用再担心因为政策不明确而出现合规风险,将极大推动数字标签技术在行业的快速普及。”
值得注意的是,结合今年3月发布的预包装食品标签新国标,很多企业本就面临需要在两年过渡期内对照多项新要求对食品标签进行更新换代。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标准一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于航宇表示,随着新国标实施日期的临近,本次《公告》的发布除了进一步规范了数字标签的应用要求,也为食品企业应用数字标签提供了相应的便利措施,“希望大家以此为契机,将数字标签应用在食品标签上。”
李宇也认为,目前,数字标签的应用以鼓励为主,并非强制。但如果企业有换包装的需要,又刚好在本次公告明晰要求后,想要尝试应用数字标签,那么抓住本次节点,将换包装、换标签工作结合起来一次性完成,也可以在时间、人力、费用上省去不少成本。
倡导“多码合一”
数字化时代,很多生产者在数字标签出现前就已为自己的食品包装加上了二维码。市场走访中,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这些二维码“身份”各有不同,包含抽奖活动、溯源码、企业微博或微信公众号、防伪码等。
“首先要明确的是,上述几种二维码等和数字标签是并列关系,并不能直接画等号。”李宇指出,溯源码主要用于追溯产品信息,验证码多用于辨别产品真伪,品牌二维码是为了增强用户黏性,而数字标签是专门用于呈现预包装食品标签应有的法定信息,比如产品名称、配料表、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信息等,定位和功能完全不同。
基于传递不同类型的信息的需要,部分食品包装在应用数字标签前就已有两个二维码。北京消费者王先生指出,自己吃东西时偶尔会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看看有哪些新内容,但如果出现太多二维码就会觉得有些麻烦,降低扫描欲望,“最好扫一次就都能看到”。
为确保用户体验,保证数字标签信息易于获取,本次《公告》也大力倡导将数字标签二维码与包装现有二维码整合,实现“多码合一”,通过数字标签二维码,实现食品信息展示、食品追溯、结算等多重功能,保障企业管理效能。
李宇指出,鼓励 “多码合一”是标签升级的新方向,不过落实到具体操作中,企业也会思考相关简化是否会影响品牌、活动曝光率等因素。故而如何实现 “多码合一”,还需要多方共同探索平衡企业信息传递需求和消费者使用便捷性的折中方案。过渡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多码合一” 尝试形式,比如在一个二维码页面里通过分类展示多个二维码想要表达的信息、放入跳转链接等,这些尝试都需要在得到市场反馈后逐步优化,所以短期内可能还是会存在多种形式并存的情况。
多码并存时,为避免混淆,《公告》指出数字标签二维码临近位置,应标示“数字标签”等字样,便于消费者识别数字标签二维码。同时,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会同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设计了数字标签专属徽标(Logo),鼓励食品生产者使用,方便消费者识别。
全程留痕谨防恶意篡改
采访中,部分消费者也透露出如果使用数字标签,线上信息是否存在被商家篡改的可能、如何加强此类监管等担忧。
对此,结合预包装食品标签新国标和本次《公告》可知,数字标签不强制标示所有强制性标签信息,如生产日期、保质期到期日等,但同时在食品数字标签与实体标签上展示的信息,信息内容应保持一致。同时,《公告》进一步提出,企业应建立完备的数字标签管理系统,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机制。
具体而言,企业需实施版本管理,完整记录标签初始版本和历次更新版本内容,确保数字标签全生命周期可追溯。建立翔实的操作日志,在标签初始创建和后续修改时均应记录操作时间、操作者身份、操作类型、操作内容以及操作来源等关键信息。日志信息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保质期满后六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两年。采取加密技术、访问控制等可靠的技术措施,保障标签数据的存储与传输安全,有效防止数据泄露、越权访问或篡改,确保标签数据安全性。
目前,为进一步优化数字标签管理、推动数字标签全面应用,按照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部署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已将2025年作为“食品数字标签推广年”,组织全国各省市及相关食品行业开展数字标签应用推广,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积极响应,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宣传推广活动。蒙牛、鲁花、百事、飞鹤、三元、康师傅、星巴克、双汇、光明等企业积极响应。
于航宇表示,本次《公告》的发布,可进一步为食品企业使用数字标签、市场监管部门有序开展监管提供保障和指引。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加大推广力度,使数字标签真正融入消费者日常生活。也希望相关行业,可以利用数字标签这一信息化载体,不断拓展其应用场景。“比如将数字标签在网络食品经营中体现,提升食品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在一些生活场景中与智能家居联动,比如将食品放入冰箱后,通过互联互通,系统就能自动提示食品的保质期;或者在使用微波炉等家电时,可以通过扫描数字标签二维码,按照推荐的方式自动进行加热。当然实现这些功能,还要站在数字标签不断普及的基础上,通过产业不断创新和丰富,打造食品数字标签的生态链。”
李宇也认为,在推广数字标签的过程中,需要探索更多让消费者受益的点,比如提供更多实用信息(如食用搭配建议等)和辅助特殊人群阅读的功能,让扫码成为消费者获取信息的便捷方式,市场需求也会推动企业更愿意应用,形成良性循环。“我国数字标签的应用在国际上处于前列,但大家也都在探索阶段。可以肯定的是,数字标签不只是技术的进步,若广泛应用好,会衍生更多新功能,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更便捷、更安全的服务。”
新京报记者 王思炀
编辑 唐峥
校对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