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晚,赛诺医疗科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赛诺医疗”)发布公告称,因财报信息披露不准确,公司收到天津证监局出具的《关于对赛诺医疗科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采取责令改正及对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孙箭华,财务总监沈立华采取监管谈话措施的决定》(简称《决定书》)。此次财务信披违规,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公司经营管理中的隐患。
股权计量失误,错报投资收益逾900万元
《决定书》显示,2025年4月26日,赛诺医疗披露《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及据此对相应定期报告进行更正的公告》,对2024年一季报、半年报、三季报财务报表的部分数据进行更正,主要涉及调减投资收益、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958.82万元。
上述错报主要因2024年1月,赛诺医疗收购美国eLum公司72.73%股权,收购完成后,公司对美国eLum公司达成控制并将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赛诺医疗在对购买日之前通过控股子公司赛诺神畅持有18.18%的美国eLum公司股权按购买日的公允价值重新计量时,持股比例计算错误,导致错报投资收益958.82万元。
天津证监局认为,赛诺医疗2024年一季报、半年报、三季报相关信息披露不准确,违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孙箭华,财务总监沈立华未能勤勉尽责,对公司上述违规行为负有主要责任。天津证监局决定对赛诺医疗采取责令改正的行政监管措施,对孙箭华、沈立华采取监管谈话的行政监管措施。
对此,赛诺医疗表示,公司及相关人员严格按照天津证监局的要求,认真总结,积极整改,并将在规定期限内向天津证监局提交书面整改报告。此外,公司及相关人员将认真吸取教训,严肃组织开展公司内部追责,加强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提高规范运作水平和信息披露质量,杜绝此类违规行为再次发生。
业绩依赖集采,波动明显
资料显示,赛诺医疗专注于高端介入医疗器械研发、生产、销售,2007年9月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创立,注册资本4.1亿元,业务涵盖心血管、脑血管、结构性心脏病等介入治疗的重点领域。
2020年11月5日,我国首次对冠脉支架进行集中带量采购,在国产冠脉支架被集采大幅压价后,行业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多数企业利润被侵蚀,靠销量勉强对冲。作为国内重点医疗器械公司,赛诺医疗的业绩与国家集采政策的实施更是息息相关。
2021年,受国家冠脉支架带量集中采购政策的出台和落地实施,国产冠脉支架价格大幅下降,且赛诺医疗BuMA冠脉支架未被纳入集采范围,导致其主营业务收入大幅下降,加之管理费用和研发费用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等因素叠加影响,赛诺医疗当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94亿元,同比下降40.64%;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34亿元,由盈转亏。2022年,赛诺医疗业绩持续亏损,报告期内实现营收1.93亿元,同比下降0.81%;归母净亏损1.62亿元,同比下降23.64%。
2023年,得益于冠脉支架国采接续政策实施,赛诺医疗相关产品首次入围集采,且销量增长,其业绩开始回升。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3.43亿元,同比增长77.99%;实现归母净利润-3963万元。2024年,赛诺医疗实现营业收入4.59亿元,同比增长33.64%;归母净利润149.78万元,同比增长103.78%。
2025年半年报显示,赛诺医疗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总收入2.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5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84.1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96.54%,业绩回暖趋势明显。
赛诺医疗表示,公司上半年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系两款进入集采范围的冠脉支架产品销量和冠脉球囊产品销量大幅增长,导致冠脉介入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40%;本报告期上一年新上市销售的产品销量增长,导致神经介入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25%。
不过,此次财务核算失误与信披违规,无疑给赛诺医疗的“回暖之路”蒙上阴影。尽管赛诺医疗称本次监管措施不影响日常经营,但财务信息作为投资者判断企业价值的核心依据,此次错报可能已经影响了市场对公司的信任度。对于高度依赖政策导向、业绩波动本就较大的赛诺医疗而言,如何在抓住集采机遇推动业绩增长的同时,补上财务合规与内控管理的“短板”,将成为其未来发展的关键课题。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校对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