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宜品营养科技(青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宜品集团”)向港交所递表,有望成为继贝因美、澳优、健合、飞鹤之后的又一家奶粉上市企业。
上市申请文件显示,宜品集团主攻低敏概念的婴幼儿配方羊奶粉与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2024年位列中国羊奶粉市场第二,特医食品市场内资品牌第二。2022年至2024年,宜品集团收入保持增长,但整体利润有所下降。2025年上半年,宜品集团受婴幼儿配方羊奶粉换装导致的出货量下降等影响,收入同比减少10.4%。
从纽曼思健康食品控股有限公司(简称“纽曼思”)到陕西红星美羚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红星美羚”),再到如今的宜品集团,以羊奶粉作为突破口谋求上市机会的企业不在少数。但从结局来看,“藻油第一股”纽曼思放弃了奶粉业务,陕西羊奶粉企业红星美羚上市闯关失败,宜品集团押宝的配方羊奶粉、婴儿特医食品也面临着激烈竞争。在业内看来,未来成人营养市场前景向好,宜品集团需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
针对产品换装调整是否到位、成人营养产品布局等问题,宜品集团方面9月3日回复新京报记者称,公司目前处于上市窗口期不便回复,一切以上市申请文件内容为主。
宜品集团赴港上市
资料显示,宜品集团历史可追溯到1956年的北安市乳品厂,2004年改制为北安宜品乳业有限公司(简称“北安宜品”)。2007年,北安宜品被康旺发展有限公司全资收购,并于2013年更名为北安宜品努卡乳业有限公司。2018年,黑龙江康旺食品有限公司(简称“黑龙江康旺”)完成对北安宜品努卡乳业有限公司的全资收购。
作为宜品集团前身,黑龙江康旺经历一系列增资、股权转让,先是在2018年更名为黑龙江宜品乳业集团有限公司,后于2025年6月改制并更名为宜品营养科技(青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在此期间,宜品集团陆续完成海内外产业链布局。2016年,宜品集团推出首个配方羊奶粉产品,并在韩国成立首个海外生产基地。2019年起,宜品集团开始布局羊奶粉上游产业链,同期收购西班牙乳清生产设施,后于2021年收购青岛奥特种羊场并扩展至奶山羊养殖领域。2022年,宜品集团收购长沙蓓康僖营养品有限公司股权,后于2023年完成对江西汉姆启铂营养品有限公司的股权收购。
截至目前,宜品集团由牟善波、康旺投资、启旺投资分别持股19.16%、38.31%、17.64%,三方合计持有约75.11%的股份,同为控股股东。其中,康旺投资由牟善波全资拥有;启旺投资为员工持股平台,由康旺投资、牟善波分别持股0.67%、51.99%。
产业布局方面,宜品集团目前在国内拥有4家工厂、2座奶山羊场,海外拥有5家工厂。截至2024年底,宜品集团持有13个系列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4项特殊医学用途食品产品的配方注册资质。
本次赴港上市,宜品集团计划将募资用于产品研发、产业链升级及智能制造、品牌建设及产品营销、国际扩张等。
业绩增速放缓
申报材料显示,2022年至2024年,宜品集团收入分别为14.02亿元、16.14亿元、17.62亿元。其中,婴幼儿配方羊奶粉收入分别为7.72亿元、9.26亿元、10.33亿元,营收占比接近六成;特医食品收入分别约2376.2万元、1.3亿元、2.19亿元,营收占比从2022年的1.7%增至2024年的12.4%。
相比之下,宜品集团婴幼儿配方牛奶粉、OEM及乳制品相关材料业务营收呈下降趋势。前者营收占比从2022年的15.4%降至2024年的7.9%,现已被特医食品反超;后者营收占比位列第二,但所占比例已从2022年的21.8%降至2024年的14.1%。
上述数据也反映出宜品集团的战略重点在于羊奶粉、特医食品。根据咨询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以2024年对应产品零售额计,宜品集团在中国羊奶粉市场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14.0%;在中国婴幼儿配方羊奶粉市场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17.6%;在中国婴儿特医食品市场中,排名中国本土品牌第二,市场份额为4.5%。
不过以A股、H股奶粉上市企业财务数据来看,宜品集团乳业整体业绩规模依然偏小。2024年,“奶粉第一股”贝因美营收27.73亿元;中国飞鹤同期营收为207.49亿元;澳优营收74.02亿元,其中,自有羊奶粉业务营收约36.99亿元,旗下“佳贝艾特”连续6年居“全球羊奶粉市场销量与销售额第一”;健合集团营收130.52亿元,其中,婴幼儿配方奶粉营收33.32亿元。除飞鹤外,另一国产奶粉巨头伊利股份奶粉及奶制品相关收入为296.75亿元,同比增长7.53%。
与营收相比,宜品集团近几年利润端表现整体呈下降趋势。2022年至2024年,其除税前利润分别为2.97亿元、2.38亿元、2.41亿元。此外,受原奶价格下跌和活畜市值疲弱影响,宜品集团近3年“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减出售成本”也从2022年的约420万元,下降到2024年的-6250万元。
2025年上半年,宜品集团结束增长势头,收入同比减少10.4%至8.06亿元,公司对此归因于包装更新暂时调整了发货节奏,导致婴幼儿配方奶粉出货量下降。其中,宜品集团婴幼儿配方羊奶粉收入减少18.6%至4.48亿元,主要系包装过渡,暂时影响了产品曝光度和销售;特医食品受营销及推广策略推动,收入增加29.2%至1.3亿元;婴幼儿配方牛奶粉收入减少22.5%至约0.55亿元。由于牛奶粉市场竞争加剧,宜品集团表示,其策略性地对该类别更审慎地分配资源,从而影响了配方牛奶粉销售。
羊奶粉市场竞争激烈
值得注意的是,以羊奶粉为突破口谋求上市的企业,并非宜品集团一家。
早在2020年7月向港交所递表时,纽曼思就曾花费60万港元委聘咨询公司,对引进羊奶产品进行可行性研究。当时,业务顾问已为纽曼思筛选出5家潜在目标公司,如果海外收购不能实现,将考虑收购一家使用新西兰或澳大利亚原材料的中国羊奶公司。
2024年招股书显示,纽曼思收购海外羊奶粉事宜最终不了了之。2021年底,纽曼思成为某品牌婴幼儿奶粉产品的分销商,因该品牌涉事奶粉被检出违禁物质香兰素受处罚。2023年10月,纽曼思终止该品牌奶粉相关协议。试水奶粉业务受挫后,纽曼思在招股书中表示,短期内没有恢复奶粉业务的计划。
除纽曼思外,羊奶粉企业红星美羚曾在2019年申请创业板上市,最终因管理层居间协调供应商向经销商借款一事,被终止上市审核。
红星美羚董事长王宝印曾在2020年对媒体表示,“我们今年(2020年)婴幼儿配方奶粉的目标是业绩翻番,预计问题不大”。而上市后,红星美羚将借助资本力量补短板、强链条,提升品牌价值,不排除并购重组的机会,寻求快速发展。
由于当时陕西羊奶粉处于品牌混战阶段,且澳优旗下“佳贝艾特”在国内羊奶粉市场一家独大,加之疫情影响,业内认为,红星美羚想实现业绩翻番目标并不容易。招股书数据也证明,红星美羚2020年婴配粉营收为2.32亿元,未达到其提出的业绩翻倍目标,反而出现下降。
包括宜品集团在内的众多企业之所以押宝羊奶粉业务,与婴配粉需求结构性减少、羊奶粉市场扩容有关。受人口出生率变化、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我国奶粉行业整体自2021年起增速放缓。开发A2蛋白奶粉、有机奶粉、羊奶粉等高端细分品类,成为各大奶粉企业共同的破局手段。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中国羊奶粉零售额从208亿元增长至25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4.7%;零售量从61千吨增至70千吨,复合年增长率为3.5%。预计到2029年,羊奶粉零售额达到318亿元,零售量达到约84.5千吨。
然而,赛道扩容也加剧了行业竞争。早在2022年,飞鹤、伊利、君乐宝、美赞臣、达能、雀巢等内外资奶粉头部品牌就已入局羊奶粉赛道,蒙牛、澳优、蓝河、健合集团、贝因美、圣元以及陕西一众乳企也在密集布局羊奶粉业务。
从几大奶粉上市企业半年报来看,2025年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依然严峻。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由于出生率变化、消费者对产品安全和营养质量的期望不断提高以及严格监管要求,导致行业不断整合等因素,我国羊奶粉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宜品集团在上市申请文件中提醒,羊奶粉市场竞争加剧,加上行业增长放缓,可能对公司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乳业专家宋亮分析称,2025年上半年,羊奶粉市场整体有所增长,但婴儿粉预计约下降2%-3%。下降原因与头部企业近两年市场投入减少有关,另外也受到小分子蛋白奶粉等产品的影响。小分子蛋白奶粉主打好吸收、好消化,对标的就是羊奶粉。未来成人营养市场前景广阔,婴配粉市场份额有限,而婴幼儿产品又是宜品集团的重点,需要进行结构调整。
上市申请材料显示,2022年至2024年,宜品集团成人及儿童奶粉营收分别为7321.4万元、9699.3万元、1.13亿元,呈增长态势,但营收占比依然较小,2024年占比在6.4%左右。
特医赛道面对国际巨头
宜品集团押宝的特医食品赛道虽具有较高技术和资质壁垒,但竞争态势同样激烈。
数据显示,我国特医食品零售额由2020年的100亿元上升至2024年的230亿元。2024年,婴幼儿特医食品零售额为132亿元,占特医食品零售总额的57.4%。
在婴幼儿奶粉市场整体收缩的趋势下,伊利、飞鹤、君乐宝、贝因美、宜品集团等乳企均将目光瞄向特医赛道。婴幼儿奶粉品牌“圣元”关联方圣桐特医(青岛)营养健康科技股份公司不久前还向港交所递表,有望成为国内“特医食品第一股”。截至2025年4月30日,我国共有258款特医食品获批注册,其中,222款为国产特医食品,36款为进口特医食品。
尽管国产特医产品目前在注册数量上占据优势,但在市场经验、研发实力、产品种类、细分人群覆盖度方面,仍较国际巨头存在差距。由于资质审核过程相对复杂,不少尚未取得我国注册资质的进口特医食品,通过跨境电商渠道进入国内市场,填补特定人群尤其是罕见病患者的需求缺口。
咨询机构灼识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以零售额计,我国五大特医食品品牌及市场份额分别是雀巢(44.2%)、达能(16.3%)、雅培(8.4%)、圣桐特医(6.3%)、美赞臣(2.7%)。另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我国婴幼儿特医食品2024年市场份额以零售额计,排名依次是雀巢(53.0%)、达能(17.4%)、圣桐特医(9.8%)、美赞臣(6.1%)、宜品集团(4.5%)。
与其他品牌相比,宜品集团在上市申请材料中明确提出,其产品价值主张是“高乳清、低致敏,易吸收”,构建缓解不同程度过敏的全面解决方案。截至2025年6月,宜品集团共有4款特医食品通过注册,包括婴幼儿乳糖不耐受、牛乳蛋白过敏、早产或低出生体重,以及成人的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和代谢紊乱等。
一家外资品牌特医食品从业者分析认为,防敏类特医食品主要针对婴幼儿,但这几年相关市场需求受到出生率影响。“过敏儿比例确实在上升,但我认为还不足以抵消新生儿数量下降带来的需求下滑。”一些企业可能觉得成人特医是“蓝海”,但市场并不好做,比如一些肠内营养产品偏医疗领域,持有的是更难获得的药品资质,而非特医资质。如果面向大众市场,成人特医食品的消费者教育还不到位,尚无法与其他保健食品、营养品、中老年奶粉等抗衡。
宋亮指出,本土企业的特医奶粉目前仅处于中等技术水平,雀巢、雅培等具有医学背景的企业在研发上更具优势,产品种类也较多。长期来看,市场依然是外资品牌占据主导地位。
新京报首席记者 郭铁
编辑 李严
校对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