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成都车展上,多款增程式车型的亮相备受关注。这些车型呈现出纯电续航更长、补能效率提升的特点,同时在智能辅助驾驶、智能座舱等智能化方面也有显著提升。


新能源转型进入深水区,增程汽车的价值正被车企重新审视。尽管技术路线存在争议,但越来越多的车企仍选择拥抱增程技术,包括广汽昊铂、阿维塔、奇瑞等在内的自主品牌相继推出增程式车型,恰是这一趋势的缩影。


增程式车型扎堆亮相


“这款车型纯电续航350公里,综合续航1369公里,配合超充技术10分钟即可补能210公里。”面对众多观众的咨询,成都车展广汽昊铂展台一名工作人员介绍,昊铂HL增程版搭载60kWh宁德时代骁遥超级增混电池,并标配激光雷达与Orin-X芯片等智能硬件和高通骁龙8295P芯片。


智己汽车首款增程式车型——智己LS6超级增程车型搭载上汽自研的增程技术“恒星”超级增程,纯电续驶里程突破450公里,整车综合续航达1500公里,配备800V高压平台,15分钟即可补充续驶里程310公里。车内智能化应用高通8295车机芯片,辅助驾驶则使用英伟达Thor辅助驾驶方案,车辆首发搭载520线激光雷达,支持高速+城市辅助驾驶功能。


车展上奇瑞汽车、阿维塔等也带来增程版车型。小鹏汽车也宣布今年四季度将发布首款鲲鹏超级电动车型(增程车型)小鹏X9,明年全面完成超级电动车型在国内和海外的上市。


如今,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新能源、新势力车企,都在不断推出增程式车型,以迎合市场需求。随着玩家的进一步增多,增程这一赛道变得更加拥挤。


车企对增程车型态度发生变化


曾经备受争议的增程技术,短短数年间,为何迅速实现市场逆袭,与纯电动、插电混动车型并肩,跻身新能源市场主流?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简称“乘联分会”)数据显示,2024年增程式汽车销量达116.7万辆,同比增长78.7%,增速超纯电和插混车型。更重要的是,在溢价和利润更高的大中型SUV市场,理想、问界等品牌已证明增程车在高端市场的接受度较高。“可电可油”的增程车让消费者不再为续航和补能焦虑,愿意为此支付溢价。


从企业角度看,增程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研发周期短。相比纯电平台的全新开发,增程技术可基于现有燃油车架构优化,降低研发成本。同时,增程系统结构比插电式混合动力更简单,无需复杂的变速箱匹配,更容易实现规模化生产。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此前对外表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融合了电动与燃油先进技术,成为新能源汽车增量中的重要力量;在需求侧,部分保守型消费者更容易接受上述两种车型,在供给侧,上述两种车型2025年将进一步丰富。预计2025年上述两种车型销量超800万辆,增量超过250万辆,在新能源汽车中占比接近50%。


他认为,新能源技术路线更多元化,是产业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意味着通过市场竞争,为不同技术找到了出路。插混、增程路线发挥了融合技术的优势,既解决了增量市场问题,也解决了不同技术的新定位问题,这符合中国市场的特点,也是解决争议最好的方案。


尽管车企争相布局、技术层面高歌猛进,增程技术的改进是否如车企宣传的那样优秀,还有待检验。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张冰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