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8月17日,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圆满闭幕,经过三天激烈的角逐,产生了26枚金牌,为全球观众呈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科技与体育融合的视觉盛宴。在这场盛会背后离不开组委会多方赛事保障。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综合性运动会,来自五大洲16个国家的280支队伍共500余机器人参与这场大会,那么,如何保障机器人充电和安全?新京报贝壳财经作为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官方合作伙伴,将为大家推出“赛事保障揭秘”系列报道。
“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最核心是电池管理,我们对人形机器人实行“机”“弹”分离,电池单独存储并进行登记。”北奥集团场馆保障负责人王国正介绍。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圆满闭幕,该运动会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亚太机器人世界杯国际理事会联合主办,北京国资公司作为赛事承办方、全球合作伙伴,全程带领旗下北奥集团、国家速滑馆、国家体育场执行相关服务保障任务。
相较于人类体育赛事,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赛事保障需要与时俱进创新突破。北奥集团完成2022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相关服务保障任务后,接到了世界人形机器人相关服务保障任务,也开启了新一轮攻坚。
充电管理和安全是备赛的最重要任务
与人类赛事兴奋剂管理不同的是,充电管理和安全是备赛的最重要任务。“电池充电管理是全新领域,如何保证充电安全,对于我们来讲都是第一次。”在北奥集团工作17年的王国正接到了新任务。
王国正团队认为,机器人运动最核心是电池,对人形机器人“机”“弹”分离,电池单独存储并进行登记。所有机器人在运行过程中,登记后进行充电,充电完成后在安全条件下返还给机器人使用。
在充电管理筹备期,王国正团队与朝阳消防部门进行对接,充电管理要实时查缺补漏关注电池的完好程度和充电状态,及时调整。“一旦出现任何问题,消防会指导如何应急处理。”
本次赛事共在4大区域部署了充电设备,总共40台充电柜360个充电口,最大的充电区域位于B1的赛队工作区域,大概部署了20台,3号训练基地部署6台,在熊猫眼基地部署6-8台。
“电池充电大约需要两个小时,早上9点开始比赛,运行两个小时后第一波充电,B1充电区每天都非常繁忙。”王国正提到,在预选赛时,3号训练基地和熊猫眼基地每天充电柜都是满负荷运作。
王国正介绍,每台充电柜24小时专人值守,可以给9台电池充电,通过登记进行空间部署。如果电池在接收过程中出现鼓包或者破损的情况,我们会对赛队和组委会进行提醒,更换电池。电池充满后会自动断电,如果电池在里面发生爆燃或者危险情况,散热报警能够提示。
赛事充电管理助力电池研发能力提升
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赛事保障工作都是不断探索。王国正表示,目前人形机器人电池有多种标准,一部分电池经过3C和CE认证,这种电池在没有破损和鼓包的情况下,充电相对安全。有些机器人的电池是自研,没有认证,安排在西北侧的熊猫眼室外充电,因为室外相对安全且得到消防部门认可,配备了二氧化碳灭火器,并且有专人值守。
“B1的充电区位于地下车库,我们将其设置为容易分散人群的位置,四周有4个紧急通道,工作区与充电区仍有一定距离。”王国正介绍,除了现场配备的应急设备外,在赛队进入工作区之前都会进行安全培训。
为充电安全也做了多种运行设计。王国正提到,对于不同充电效率的电池设备完全可以支持,他们设置设备安全负荷运转值,例如3号基地可能同时有6台柜子,1台柜子可以充9台电池,实际最多安排6台电池,最大限度保证充电安全。
目前,赛事充电管理实行每小时充电区集中报备机制,及时了解电池充电情况,包括电池充电数量、运行情况等信息。“截至目前,没有出现过任何安全事故或者意外。”王国正表示。
“通过这次机器人运动会,对人形机器人电池有基本了解。我们与朝阳消防经常研讨锂电池充电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赛队,了解电池升级或者研发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助力电池研发能力提升。”这是王国正首次保障充电服务的心得体会。
北奥集团此前已有“双奥”服务经验,此次参与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服务保障,涉足机器人赛事运营领域,是在文体业务上的新拓展。这些经验有助于未来承接更多科技与体育融合的赛事,进一步拓宽业务范畴。为其打造全市体育赛事平台运营商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陈维城
编辑 王真真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