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日前正式出炉。8月15日,贝壳财经记者走访北京多家银行网点了解到,当前,银行网点普遍没有接到政策调整的具体实施细则,个人消费贷利率也普遍在3%以上,最低未破3%“红线”。


贴息新政也引发市场猜想,有从业者认为,“贴息不是银行直接批低利率消费贷,而是消费后凭材料享受贴息,合计下来利率相对低一点。”也有从业者认为,“贷款利率一般随LPR调整,贴息政策实施后利率有可能会降低”。


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指出,未来消费贷利率仍有一定下降空间,但考虑到贴息的原因是银行净息差压力加大,幅度可能比较有限。如果后续经济复苏仍然乏力,央行可能通过降准降息引导LPR下行,为消费贷利率打开下降窗口。


多家银行暂未发布具体实施细则 3%利率“红线”尚存


“咱们行个人消费贷利率最低能做到3%。”8月15日,一名民生银行客户经理告诉记者,根据客户工作单位等资质情况,个人消费贷线下最高贷款额度100万元,线上的最高贷款额度30万元,还款方式可以先息后本。


该客户经理称,贴息政策9月1日起实施,目前尚不知道具体方案。不过,贴息政策只能用于规定消费用途,提供材料,满足条件才能贴息,银行并不能直接批下低利率贷款。


招商银行工作人员也称,新政执行细则尚未通知,并表示,监管要求个人消费贷利率必须在3%以上,该行现在最低能申请到3.05%利率,线下提额最高能申请到50万元额度。


记者走访了解到,中国银行、光大银行、工商银行等也均暂未向网点下发贴息政策执行通知。


光大银行客户经理称,当前,银行个人贷款利率普遍最低为3%,该行个人消费贷利率最低3.1%。该客户经理提示,贴息政策要求必须有真实交易背景,且有消费领域限制,买房买股票就不行。


根据《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居民个人使用贷款经办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中实际用于消费,且贷款经办机构可通过贷款发放账户等识别借款人相关消费交易信息的部分,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政策。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重点领域包括家用汽车领域、养老生育领域、教育培训领域、文化旅游领域、家居家装领域、电子产品领域、健康医疗领域。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5家其他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均参与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


贷款用途资金流向 


贴息政策发布后,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表示,将于2025年9月1日起,对符合要求的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贴息。多家银行称,具体办理渠道、操作指引等实施细则后续将通过银行官网、营业网点、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公布。


为什么贴息政策贷款经办机构主要为全国性银行?周毅钦指出,将贷款经办银行划定在21家全国性银行和5家消费贷款公司,是因为这些头部金融机构的品牌知名度高、网点覆盖广、资金实力雄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也更加成熟,对相关政策的执行落地效果更好。


“从过往政策推行经验看,如果政策实施效果良好,后续经办行范围有扩大可能,更多业务开展规范、符合资质要求的城农商行可能会加入进来。”周毅钦进一步表示,后续方案扩大范围的核心难点在于贴息资金的来源。如果方案继续扩大经办机构,那么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的承担比例肯定需要再行调整,这就对省级财政的资金到位效率、区域财力提出了一定要求。城农商行消息贷业务短期内受到的价格冲击压力。


事实上,早在去年,就有部分地区实施了消费贷贴息政策。财政厅、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曾发布公告称,对2024年10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期间,银行机构向省内居民发放的1年期及以上,且贷款用途为汽车购置、电子产品、住房装修、家电家具耐用品4类商品线下消费贷款,财政部门按照年利率1.5%、单笔不超过3000元给予居民1年期一次性贴息,居民在全省范围最高可享受2笔贷款贴息支持。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称,对消费领域的经营主体和居民消费贷款进行财政贴息,是一项创新性政策举措。通过财政贴息,一方面将直接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提高居民运用金融杠杆扩大消费、改善生活的意愿和能力,另一方面将降低消费领域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支持和鼓励经营主体保持生产经营持续性,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


同时,董希淼也提出,金融机构应摒弃规模情结和速度情结,将贷款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利用金融科技工具完善风控模型和算法,根据消费者职业、收入、负债、信用等准确判断还款能力,提升风险防控有效性,进一步加强对贷款用途和资金流向的管控,确保相关贷款不被挪用,贴息资金不被套取,对消费者需求进行全面分析,提高消费者需求匹配的精准度减少过度授信和“多头借贷”现象,保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徐雨婷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