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孙海光)“摆拳!”“转身,上腿!”站在拳击台边角的李洋、刘哮波像教练一样发出指令,两人分别是拳击和跆拳道运动员出身。排球运动员出身的薛明则快速操控着手中按键,指挥着场上的机器人。8月15日进行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中,这些来自不同项目的运动员聚集在一起,组队参加自由搏击比赛。从传统运动跨项到机器人领域,这些身经百战的运动员们转入了新赛道。薛明更是直言,跟这些小家伙们长时间一起训练,都产生感情了。
机器人自由搏击对抗性强,非常吸睛。 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除了薛明、李洋、刘哮波,这支队伍中还有花游选手常思、柔道选手杨秀丽和游泳选手张琳,6名运动员一起组成“奥林1队”。这几人中,大家都有明确的分工。李洋和刘哮波的项目最接近自由搏击,当仁不让做起了技术教练,操作灵活的薛明则成了操控手。张琳打趣,自己小时候游戏玩得少,手感不好,和他相比,女选手操控起来要灵活得多。
在薛明的操控下,“奥林1队”KO对手取胜。薛明介绍,平时都是在电视上看人机互动,但真正参与进来感受还是不一样的,“我前两天还发了一条朋友圈,说跟这些小家伙相处在一起,还产生感情了。”
从球类项目跨界到机器人领域,薛明称操控机器人跟平时电子游戏有很大不同。电子游戏摁哪个键马上就会有反应,但机器人比赛存在着延迟情况,这也是机器人做动作时容易“空大”的一个主要原因。薛明透露,操控器推动一下,机器人大概需要0.5秒到1秒的反应时间,“每次要把机器人的方位和延迟时间计算进去,这需要大脑经过缜密思考和设计。”
在刘哮波看来,人形机器人未来还会有进步空间,随着硬件、软件的升级,再通过一次次比赛磨练肯定会继续优化。“未来最终会怎样?就是这个场地里几乎没人了,也不用我们操心了,全是机器人自己在运转,我相信会慢慢实现的。”刘哮波表示。
李洋也表示,机器人目前做动作都有延时,这一点有很大提高空间。同时,受限于机器人的设计,目前腰部闪躲、头部晃动还做不到,这两个技术在自由搏击中非常重要,“技术上不太难,就看谁先推出来了,肯定会又上一个层级。”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