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央行发布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货政报告”)。在本期报告中,央行设置了4篇专栏内容,均聚焦信贷结构优化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有业内专家指出,从微观视角看,央行从多个维度着手优化信贷结构。从宏观视角看,央行持续支持优化融资结构,有效促进提高直接融资占比。未来,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仍将是未来信贷投放的主线。
我国金融供给侧正在转型 融资结构持续优化
二季度货政报告指出,近年来,央行持续引导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对经济结构调整的适配性,特别是围绕做好金融 “五篇大文章” 以及支持扩大内需等要求,把更多信贷资源投向国民经济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有业内人士介绍,当前我国金融供给侧正在转型。大部分新增贷款正在投向新动能和扩内需相关领域,新增贷款结构已由2016年的房地产、基建贷款占比六七成,转变为目前的科技、绿色、普惠、养老、绿色等领域贷款占比六七成。
“当前贷款期限提升有助于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有业内人士指出,短期贷款主要用于企业日常运行和资金周转,中长期贷款更多用于投资和扩大再生产。
近年来,央行持续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期限结构,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二季度货政报告显示,近十年来我国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占比上升了近11个百分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持续快于全部贷款增速,对于进一步挖掘内部需求,稳住投资消费意愿提供了有效保障。
与此同时,贷款主体中企业贷款占比也稳步上升。二季度货政报告显示,在每年新增贷款中,企(事)业单位贷款占比持续上升。居民贷款以房贷为主,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居民贷款购房需求减弱,但各类新的增长动能不断涌现,相应的企业贷款需求稳步增加。这种结构转变也是我国经济增长动能和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体现。
此外,人民银行持续支持优化融资结构,有效促进提高直接融资占比。二季度货政报告还显示,企业债券、政府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等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相较2018年末提升了4.4个百分点。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是主线 宏观调控思路转变效果显现
本期报告的专栏还介绍了普惠小微金融、金融支持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促消费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业内专家认为,这意味着下一阶段,我国发展普惠金融是央行长期坚持的主线,支持科技创新也是未来改善金融服务的重点方向,金融支持促消费要更加关注改善高品质服务供给。
在普惠小微金融方面,二季度货政报告指出,央行将不断提升普惠小微金融可获得性、可持续性,实现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大量信贷资源投向科技领域,而且还有更多工具提供政策支持,有力推动科技贷款服务量增、价降、面扩。今年,央行又联合证监会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进一步丰富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渠道和机制,有助于培育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市场生态,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撑。
在消费方面,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结构中的服务消费占比低于50%,还有较大增长空间。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将逐渐从商品消费主导向服务消费主导转变。”有业内人士指出,从宏观视角看,需求较强领域的服务消费供给不足是当前我国促消费面临的突出矛盾,这也为未来金融支持促消费指明了方向。金融部门要支持推动改善高品质服务消费供给,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助力释放消费增长潜能。
此外,有业内专家认为,央行二季度货政报告体现宏观调控思路转变效果逐步显现。我国已逐步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居民消费尤其是高质量的服务消费空间巨大,有助于实体经济供求动态平衡。
“未来服务消费有望保持蓬勃发展势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专家还指出,从GDP核算角度看,我国服务业估值有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空间,比如自有住房、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
整治内卷有助于物价回升 行业供应链生态将继续优化
二季度货政报告还提到,有效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有助于经济供需平衡,对物价回升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专家表示,近年来货币政策持续多次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社会融资条件比较宽松,在提升物价方面,货币政策做了很多努力,并已将其作为政策的重要考量。
近日,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也发文提出,金融危机后发达经济体货币供应量急剧上升,通胀却急剧下降,近些年我国信贷和广义货币增速明显高于GDP增速,但通胀持续走低,这些现实情况说明,物价根本上还是由供需决定,提振物价需要各项宏观政策发挥合力。
事实上,中央提出整治内卷、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后,近期焦煤焦炭、热轧卷板、玻璃等大宗商品价格都出现了明显上涨。有业内人士预计,随着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供需良性循环有望加快,对于促进物价回升也有积极作用。
二季度货政报告中关于供应链和行业等方面的表述,体现了对整治内卷式竞争的关注。如近年来,人民银行积极推动供应链票据平台、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充分满足企业供应链融资需求,在盘活应收账款、缓解现金流压力方面效果很明显。一些实体行业和银行业也出现了过度竞争。
近期《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修订后出台,已明确大型企业应当自货物、工程、服务交付之日起60日内支付款项。人民银行等6部门要求应收账款电子凭证付款期限原则上应在6个月以内,最长不超过1年,多家主流车企也集体承诺“供应商账期统一为60天内”,这些政策受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普遍关注和欢迎。
专家表示,一些支柱产业的供应链产业链长,涉及面广,稳定发展对经济金融具有重要影响。以汽车行业为例,我国在业、存续的汽车产销相关企业超150万家,汽车消费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近15%。
上述专家认为,未来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将对我国促进产业链提质增效、企业经营和竞争行为更趋理性有序产生积极影响。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姜樊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