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汽车近日发布2026财年(2025年4月1日-2026年3月31日)第一财季(2025年4月1日-2025年6月30日)的业绩显示,其经营利润同比下跌49.6%至2441.7亿;净利润为1966.7亿日元,同比下跌50.2%。


对于业绩的变动,本田汽车方面表示,这背后受到美国对日本进口汽车征收关税的影响,导致本田汽车第一财季营业利润减少约1250亿日元,预计全年受关税影响的损失为4500亿日元。


此外,丰田汽车第一财季增收不增利,日产汽车出现5年来首次季度亏损,大众汽车集团、宝马集团、福特汽车等跨国车企今年上半年的业绩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


汽车专家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分析,美国关税、新能源车战略失灵、在中国市场陷入困境等因素均导致业绩下滑,目前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面临销量承压等多重挑战。


本田利润腰斩,中国市场继续产能调整


第一财季,本田汽车的经营利润和净利润都低于此前市场预期。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美国关税是直接原因,但不是所有原因,本田汽车正面临着一场更复杂的全球性挑战,例如日元汇率、电动化转型成本增加,在中国市场的纯电动领域车型数量有限,迭代速度难以匹配市场节奏。


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梅松林也认为,除了美国关税外,还有三个因素导致本田汽车业绩下滑,分别是日元汇率下跌、新能源车表现不佳和中国市场销量下滑。本田汽车首席财务官藤村英二在财报会上表示,本田汽车在中国市场将会继续进行产能调整,但目前还没有任何实质性探讨,需要实地调研以及和合资股东进行切实对话。


8月13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走访环京地区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4S店发现,店内多款车型均有数万元的现金优惠。一环京地区广汽本田4S店的销售人员介绍,目前雅阁、型格、皓影等多款车型都有五六万元的现金优惠,价格还可以详谈。一环京地区东风本田4S店的销售人员也称,店里车型基本都有现金优惠,例如本田XR-V、HR-V和CR-V分别可优惠3万元、5万元和6万元不等。不过,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走访期间并未看到有其他消费者进店咨询,销售人员称周末相对人会多一些,但与以前相比少了很多。


本田中国日前发布最新产销数据,7月本田汽车在中国市场终端汽车销量为44817辆,同比下滑14.74%;1-7月累计销量为359969辆,同比跌幅仍在两位数以上。


8月,广汽本田中方“一把手”换帅,高洪祥接棒李进担任广汽本田执行副总经理。这被认为是广汽本田亟须突破当前电动化转型瓶颈。目前广汽本田在售纯电车型包括广汽本田P7、e:NP1、e:NP2。易车数据显示,今年4月上市以来,广汽本田P7月销量徘徊在数百辆,最高不超500辆;e:NP2今年前7个月的月销量也均为数百辆。


东风本田执行副总经理潘建新则在8月的东风本田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培训班上表示,“现实很残酷,我们已经身处生死局,退无可退了。”“大家必须清醒认识到,东风本田已经站在悬崖边缘。”他称东风本田将以“刀刃向内”的变革决心全面梳理岗位,开辟新路径。


跨国车企普遍受重创


不单单是本田汽车,同为日系品牌的丰田汽车和日产汽车第一财季净利润也出现下跌。丰田汽车第一财季增收不增利,营业利润下跌11%,净利润下跌37%。丰田汽车方面称预计美国关税将导致整个财年营业利润下降1.4万亿日元。


日产汽车则是迎来5年来首次亏损的第一财季,第一财季营业亏损791亿日元,净亏损1157亿。日产汽车方面也表示,这背后是受成本高昂的扭亏为盈计划和美国关税影响。


其他跨国车企上半年的业绩也受到重创。宝马集团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跌29%,梅赛德斯-奔驰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跌55.8%,奥迪上半年净利润下降近四成。福特汽车上半年的净利润跌幅最大,下降超八成。对于业绩的下跌,车企均提及了关税调整带来的影响。


中国市场对跨国车企的重要性凸显


除了关税影响,在中国市场面临激烈竞争也是影响跨国车企业绩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销量遇冷承压。今年上半年,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市场销量同比下跌2.3%,梅赛德斯-奔驰、宝马集团和奥迪上半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下滑幅度均超10%。此外,本田汽车上半年在中国市场销量下降近四成,日产汽车上半年在中国市场同比跌幅收窄至20%以内。


另一方面,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的转型步伐慢于本土车企,电动化、智能化表现不佳,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压。在价格战的影响下,为去库存、保份额,跨国车企被迫大幅降价,影响单车利润。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中国市场对跨国车企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董事会主席康林松曾表示,奔驰对中国汽车市场长期发展保持乐观态度,继续将中国市场视为增长市场。大众汽车集团计划到2027年在中国市场提供超20款电动化车型。


张孝荣认为,美国关税、燃油车利润下降、新能源车尚未形成规模效益等,让跨国车企进入“高投入、低回报”的转型阵痛期。在中国市场,跨国车企必须摆脱“全球一套风格”的惯性思维,更深度地融入本土市场,合资模式要更灵活。


如何在中国市场提升竞争力,保住市场份额?在梅松林看来,跨国车企要先把核心优势发挥出来,其次才是电动化和智能化。这个领域跨国车企与中国本土车企相比,目前难以在短期内获得竞争优势。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王琳琳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