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张秀兰)7月13日,由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武汉)与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妇产健康医学分会联合发起的“SHE·宫益行动”(Safeguard the Health of Endometrium,以下简称“宫益行动”)项目启动。
近年来,生育友好政策频出。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丁教授表示,近年来,国家在医疗卫生领域持续推出生育友好政策,充分体现了对女性健康与生育支持的高度重视。目前,“生育过程”的友好性已初见成效,女性在孕期、分娩及产后阶段的体验不断改善,有助于提升生育意愿,“我们还需将支持体系前移,关注生育的源头——子宫内膜健康。只有从源头守护,才能真正实现生育力的保护与提升。”
我国育龄女性面临包括生育年龄推迟、不孕症患病比例增加等严峻挑战。一项基于1990-2020年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女性初婚初育年龄不断推迟,育龄女性的生育峰值已从1990年的23岁推迟至2020年的27岁。另一项针对我国育龄人群生育健康监测数据显示,不孕症发病率从2007年的11.9%升至2020年的18%。其中,以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为代表的子宫内膜相关疾病,因其隐匿性强、认知度低、诊疗不规范等问题,成为危害女性生育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妇产疾病研究所所长王建六教授介绍,子宫内膜类疾病是妇科的常见病,可以发生在女性生命周期任一阶段,保护内膜就是保护孕育生命的希望,“目前我们迫切需要首先摸准子宫内膜疾病诊疗现状,同时构建防治体系,进而完善‘调-筛-诊-治-管’的全链条管理模式,更早识别风险人群,规范诊疗路径,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干预、早管理”。
未来,“宫益行动”项目将持续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专业培训、公众科普与社会倡导活动,推动子宫内膜相关疾病的早筛、早诊、早治,提升公众对子宫内膜健康的认知水平,助力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体系,切实推动国家生育友好政策的落地与实施。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