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十年,中央再次召开最高规格的城市工作会议。

据新华社报道,2025年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为何十年后再次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这场会议有哪些重要内容?将如何影响后续的城市建设、房地产发展?

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图/IC photo


十年后再开最高规格城市会议


以中央名义召开的城市工作会议,是我国城市发展最高级别的决策部署会议,历来很少召开,但每次会议都对全国的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

除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开过中央层面的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外,2015年12月20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是时隔37年后,中央再次召开的最高规格的城市工作会议。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征学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改革开放以来,共召开三次城市工作会议。1978年的城市工作会议制定的《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强调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求城市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提出城市整顿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2015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是中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大力推进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的阶段召开的关键会议,揭开了城市发展新篇章。

令人关注的是,如今时隔十年,2025年再次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有哪些时代背景?又被赋予了哪些新的内涵?与十年前相比,又有哪些变化?

黄征学表示,十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和城市发展能级、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宜业宜居水平、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2024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7%,拥有超大城市7座、特大城市15座。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城市发展方式都迈入新的阶段。这个阶段,城市发展的目标、主题、主线和抓手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都有所不同,需要进一步明确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重点任务。

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看来,此次会议是党中央在特定历史时期作出的重要决策。与十年前相比,会议背景发生了三个显著变化:其一,我国城镇化发展已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此时量的增长不再是首要目标,品质提升才是关键所在。其二,我国正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其中治理现代化既是重中之重,也是难度最大的环节。而城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各行各业、各部门以及全体民众齐心协力,共同投身于城市发展。其三,经济发展已进入双循环新阶段,城市竞争力的评估标准需要重新审视,城市发展也亟待进行系统性思考,不仅要宜居、韧性、智慧,也要创新、美丽、文明。


“总而言之,十年之后,党中央选择在这个关键节点再次召开城市工作会议,意义重大。这不仅是在为下一步发展谋划总体战略布局,也是应对当前城镇化面临的新挑战、顺应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战略性部署。”石楠说道。

新发展阶段背后的两大重要判断

在黄征学看来,2015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是基于当时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现状。而这次的会议,则是基于两个重大的判断。

这两个判断是: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这意味着,后续我国城镇化增长速度将放缓,不再以增量扩张为主,而是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黄征学说,基于这样的判断,我国的城镇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才需要明确主线、抓手、重点任务等。

根据会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

与此同时,会议部署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包括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

“1个体系+6个城市,构建七大任务。二十大报告提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本次会议新增创新、美丽、文明三大要素,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黄征学说。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发展策划研究所所长彭剑波认为,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问题导向深化,其直指新矛盾:超高层建筑风险、新污染物、内涝灾害频发等,均是过去十年城市化暴露的短板。同时,发展哲学升级,通过“严格限制超高层”“守住安全底线”等表述,否定盲目追求地标的发展模式;强调城市需“结构优化、文脉赓续”,呼应习近平总书记“城市是有机生命体”的系统观。此外,将“新质生产力”“双循环枢纽”融入城市更新,使地方发展与国家创新驱动、改革开放形成联动。

七大任务重构城市发展哲学

值得留意的是,此次会议围绕城市发展部署的7个层面的重点任务,其中诸多提法备受瞩目。

会议明确,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着眼于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彭剑波说,“郡县治,天下安”。相比2015年提“优化东部城市群,培育中西部城市群”,此次跳出“大城市中心论”,要求“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通过“组团式城市群”促进城乡融合,破解区域失衡。


彭剑波还表示,会议首次提出“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聚焦老旧管线、超高层建筑等系统性风险点。 将自然灾害防治、社会治安防控纳入同一任务框架,体现“全域韧性”思维。智慧城市任务未强调技术应用,而是要求“用好市民热线”“解决急难愁盼”,体现从“数字化工具”向“治理有效性”的转向;强调“用好市民服务热线”等机制,要求“高效解决急难愁盼”,突出治理效能而非技术堆砌。

此外,七大任务指出,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


石楠表示,城市的发展,如今已不再局限于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契合人们精神层面的追求。在打造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进程中,有三大关键要点。其一,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中国文化中空间场所的教益功能和向善取向;其二,城市发展必须坚守一个重要原则,即充分考虑社会的公正公平,确保每一位民众都能被纳入城市发展的版图,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让全体市民都能共享城市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第三,无论是城市的整体特色、街区风貌,还是具体的建筑风格,都应当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和鲜明特色,这是我们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所秉持的重要价值取向。


而在涉及房地产相关内容方面,会议明确,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牢牢兜住民生底线。


彭剑波认为,通过“兜住民生底线”“公共服务均衡化”等表述,将抽象理念转化为房地产新模式、危旧房改造等具体制度设计。


在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看来,“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这一表述延续了房地产调控的政策主线,并在实施路径上更强调供需双向改革。而会议强调“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这一点在房地产侧意义重大,一方面强化供给端优化,改造过程中同步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提升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城市更新会对房地产需求端形成刺激,并通过货币化安置等手段直接增加购房需求。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说,房地产的重点,也从增量建设转向增量和存量并举,转为开发、建设、改造、运营并重。房地产对经济的作用,从发动引擎转向了稳定器。存量时代下,二手房交易占比提高以及城市更新推进,对家居、家电、家装、装饰、装修、建筑建材、租赁等带动很强,这本身就是房地产回归民生、大宗消费的体现,依托其产业链条长、带动性强的特征,激活、牵引的消费需求很大,这也是其支柱地位的体现。


总之,2025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此次会议深刻把握城市发展的系统性、复杂性、演进性,不仅是城市工作思路的迭代,更是城市发展与治理哲学的变革。以‘人民性’为灵魂,以‘安全韧性’为底线,以‘六位一体’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城市体系的支撑。此次会议开启了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征程!”彭剑波说。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段文平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