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在2025贝壳财经年会“创新者如何定义明日世界”闭门沙龙上,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北京人形”)总经理熊友军分享了对机器人技术开发、数据采集、应用场景的思考以及个人的机器人梦想。


熊友军表示,在机器人领域,北京人形不想去“内卷”,更希望在市场空白、国家战略有需求、对人类身体健康或生命安全有威胁的领域发力。熊友军说,其目标是让机器人走入千家万户,让机器人真正能够服务人类。北京人形坚持技术创新和开源开放,“把最好的技术让所有人用,打造真正好用的人形机器人。”



天工机器人斜坡登台致辞,稳定性和可靠性是关键


贝壳财经年会开幕式上,天工2.0机器人稳步通过斜坡登台并致辞。对于机器人稳步上坡的技术路径,熊友军表示,当前机器人上坡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盲走,不用视觉,全靠平衡运动控制算法,但这对运动控制的稳定性极高,机器人可能会因为磕绊台阶而摔倒;另一种则是感知行走,机器人可以像人一样用视觉看地形,根据感知系统控制腿和运动来适应路面,“这种路径更聪明,技术能力更好,但对传感器和算力的要求高,创新中心目前的研发重点更偏向后者”。


熊友军表示,目前原型机器人的发展处于早期,机器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机器人在各种场合出现摔跤等未达预期的状况并不奇怪,大家应该以包容开放的态度看待,“现在的机器人大概相当于三岁的小朋友,当然大家也会看到机器人很快速的学习和成长”。


为了实现在不同路况下的行走、奔跑,天工机器人历经了几次迭代,目前稳定性和可靠性已得到很大的提升,“我们设计的初衷就是希望机器人能7×24小时工作,而不只是做表演演示,所以对于机器人的设计,我们的研究人员做了很多测试。”熊友军说。


熊友军透露,北京人形已搭建了一个开源开放的测试平台,在这个平台中,机器人的关节测试运行超过5000个小时,结构设计、开关、系统等也要经过长时间的测试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我们是按照做产品的方式研发的,所以机器人的稳定性要更好。”


打造“数据飞轮”,致力于技术和数据开源开放


数据生态是智能时代的重要竞争点,训练具身智能模型需要大量机器人的操作数据,当前,这类数据仍存在很大的缺口。熊友军介绍,当前机器人数据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仿真数据,这种方式成本低、可大量获取,但和物理环境有差距,训练的模型有局限性;二是在数据采集场通过遥控机器人工作收集数据,这种方式虽然成本较高,但更接近实际环境,模型也更可靠;三则是机器人在实际工作中反馈的数据,目前此类数据因为机器人销量少而极为稀缺。


熊友军表示,北京人形在数据收集方面遵循“28原则”,即20%来自真实场景,80%来自虚拟仿真,且从训练模型的效果来看,2:8的混合比率训练效果较好。北京人形目前也在打造“场景采集-模型迭代-能力增强-场景验证”的数据飞轮,为机器人跨场景精确适配提供坚实支撑。


在8月份举办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天工有望“大展身手”。熊友军透露,天工、天轶计划参加田径短跑100米、400米以及接力赛、障碍赛等,还有各类应用场景赛,目前正在准备过程中。


熊友军表示,作为政府平台,对于行业里已有公司做得比较好的领域,北京人形“不想去内卷”,更希望在市场空白、国家战略有需求、对人类身体健康或生命安全有威胁的领域发力,而且会把代码、技术等陆续开源开放,让更多公司和技术人员使用,促进行业繁荣。


如7月7日,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式发布开源运动控制框架TienKung-Lab,将机器人马拉松冠军的运控算法面向行业开源,填补高性能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框架在开源领域的空白。


除此之外,熊友军认为,具身智能的投资决策需要全方位考察行业趋势、政策、技术、供应链等。“机器人等技术的发展会遵循类似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汽车的逻辑,即先从to G(政府、科研机构等)开始,之后扩展到to B(如工厂等商用场景),而进入家庭等to C场景还需要一定时间,这是由于产业链成熟和用户习惯培养需要过程,过去电脑、手机、英伟达显卡等技术的发展都经历了从服务政府、科研机构到逐步面向大众的过程,机器人等技术当前也处于类似阶段,目前主要集中在toG和toB场景。


曾惊讶于国外机器人,梦想是让机器人走入千家万户


在闭门会上,熊友军还谈到了自己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学习、创业历程和梦想。


“2002年我在华中科技大学读博士的时候,就在熊有伦院士的支持下做机械臂项目。有一天晚上上课,熊有伦院士给我们看了一个视频,那个视频是日本本田的P2机器人带着我们的总理参观汽车产线。当时看视频的时候,我非常的惊讶,因为当时做7个自由度的机械臂就已经把我搞得焦头烂额了,结果日本都已经有了人形机器人,还可以自由走动,给总理介绍产线,就是非常科幻的场景,这让我们整个团队都非常震惊。”谈到这段经历,熊友军十分激动。


“所以当时就觉得中国的机器人和日本的机器人差了不是一代,而是很多代。熊有伦院士告诉我们,未来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做和人一样的机器人,因为熊院士的态度,我也有了梦想,就是一定要做一个能力很强的人形机器人,这也成为了我们对技术的一种执念。”熊友军表示。


2012年,熊友军选择前往深圳联合创立优必选,从小机器人,到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的推出,熊友军完成了他的创业梦想。


2024年,熊友军加入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再次创业,熊友军非常坚定地表示,技术创新是其一直坚持的事情,“我做机器人,目标就是让机器人走入千家万户,让机器人真的能够服务我们人类;我们坚持开源开放,把最好的技术让所有人来用,技术创新我们会持续做下去。”


熊友军感叹,“我觉得伟大的公司都是经过很多底层的磨难,然后经过不断的摸爬滚打,才会真正成长起来,所以我也会持续追求我的梦想。”


熊友军表示,北京人形会继续坚持技术创新,通过开放研发平台、测试平台、数据平台等,推动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韦博雅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