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在2025贝壳财经年会“创新者如何定义明日世界”闭门沙龙上,京国瑞董事总经理朱平表示,机器人产业发展需遵循阶段性规律,国有资本将在其中发挥重要引导作用,推动产业从基础功能向复杂场景逐步突破。
朱平强调,判断一个机器人项目的核心在于三个问题:“干什么(商业模式)、怎么干(实现路径)、干到什么程度(目标)”。他明确表示,若项目不能解决社会性问题,无法明确服务对象,仅停留在“开运动会”等表演层面,很难获得投资青睐。“当年投资医疗机器人时,即便面临行业政策性问题,但其解决了患者和医院的实际需求,有明确买单方,就具备投资价值。”
对于机器人产业发展阶段,朱平将其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2岁阶段):仅能解决特殊场景下的跑、跳、玩等结构性动作,无实际功能,最多提供情感性陪护;第二阶段(5岁阶段):进入半结构化状态,借助大模型具备基础干活能力,如药店取药、工厂搬运、智能焊接等,开始有客户愿意买单;第三阶段(10岁阶段):VLA模型半结构化,需配备“灵巧手”,可完成拧螺丝、高等级焊接等复杂操作;第四阶段(15岁阶段):大模型实现通用化,能在核燃料处理、高温危险环境等场景发挥作用,解决高危作业问题,家庭陪伴机器人试用;第五阶段(18岁阶段),完全智能化,工厂机器人、家庭机器人等大量涌现。
他指出,当前机器人产业尚未迈过第二阶段,大模型的突破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若缺乏大模型支撑,传统工业机器人模式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
谈及国资投资逻辑,朱平表示,国有资本需兼顾“支持产业发展”与“自身盈利”双重目标。“若仅支持产业而不盈利,难以持续;但若只追求短期收益,将失去产业引领的长远眼光。”他认为,国有资本投资应关注具备长期价值和社会意义的项目,必要时可牺牲短期利益。
在投资策略上,朱平提到,行情好时估值较高,需避免扎堆追逐热门领域,可转向产业链配套环节,如触觉传感器、电机等;行情波动时,可通过与企业博弈获取优质项目资源。他强调,团队综合性是项目成功的共性因素,需兼顾技术、管理、融资、市场等多方面能力,过于偏重技术的团队往往难以走远。
编辑 陈莉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