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霍学文。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摄


累计已服务5.3万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累计信贷资金超1.3万亿元;服务全国2.6万家专精特新企业、北京地区82%的创业板、74%的科创板和北交所上市企业、75%的新三板创新层企业……这些数据,使北京银行站到了银行业科技金融的前列。


北京银行是如何做到的?为何能够提前一年实现“专精特新·千亿行动”计划?在探索服务科技创新企业过程中,北京银行又有哪些心得体会?7月11日,在2025新京报贝壳财经年会“金融大会”上,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霍学文在主旨发言中对此进行了分享。


陪伴之下打造“专精特新第一行”


据霍学文介绍,北京银行以“伴您一生”的理念,陪伴了一大批科技企业成长壮大,很多优秀的科技企业的首笔贷款都是北京银行提供。“以中关村地区为例,目前有1.2万家科技企业的首笔贷款是由北京银行提供,(此前)像旷视科技、摩尔线程等科技企业的首笔贷款,都是北京银行发放并提供服务的。”他举例道。


当前为打造“专精特新第一行”,北京银行从“坚持专业专营的经营模式”“打造特色鲜明的产品矩阵”“强化丰富多元的服务供给”及“构建和合共生的发展生态”四方面着手推进战略的实现。


以“坚持专业专营的经营模式”方面为例,对于习惯于“财务放贷”的银行人来说,如何读懂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技术信用”与“未来价值”,成为银行业在推进科技金融服务中遇到的现实难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据霍学文介绍,北京银行划分出“十大科技赛道”。“我们深耕‘十大赛道’行业客户,陪伴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共同成长,打造专注、专业、专家、专营的‘四专’型人才服务队伍。”


同时,北京银行在总行还专门成立了科技金融授信审批委员会,并研发“科创雷达”,以探测企业潜在风险性,构建科技企业综合评价体系,精准赋能贷前营销与贷中风控,以过硬科技能力打造极致服务体验。


年报与Wind数据共同显示,2022年以来,北京银行科技金融贷款保持20%以上逐年升高的增速水平;截至2024年末,该行科技金融贷款余额为3642.79亿元,位列上市城商行首位,同比增速达到40.52%;其中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突破千亿元关口,约为1068亿元,同比增速约为46.50%。


未盈利≠不会成为优秀的科技创新企业


在霍学文看来,并不是说某一家银行只服务于某一类企业客群,对于所有科技企业客群,各家银行都会提供服务。但北京银行更为强调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精准且全生命周期性的综合服务。


“我们在科技企业很小的时候就陪伴它、着重培育它,我们不认为未盈利就代表企业不会成为优秀的科技创新企业。但是北京银行有自己的做法。”霍学文表示。


在北京银行看来,他们选择陪伴的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虽然很多并不为人所知,但都是硬科技企业,他们的诚信体系也在打造的过程中。北京银行为这些企业提供全链护航,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闭环。


“科技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时候并不是企业自身的风险让它失去了存在的根基。”霍学文坦言。


对此,北京银行内部开发出一套“冒烟指数”监测系统,能够做到提前7个月预警,监测贷款企业是否出现风险点。


据霍学文透露,下一步,北京银行将以更有力的科技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Wind显示,6月30日,沪深北三大交易所新增受理IPO的数量合计达到41家,其中北交所新增受理量达到32家,独占近八成。


以激发资本市场“新活力”为例,北京银行将深化与北交所等交易所合作,提升上市和拟上市企业服务能力。通过科创债、科创票据、知识产权支持票据等,助力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并购金融综合服务能力,积极支持科技企业,特别是“链主”企业加快产业整合,畅通资本循环。


“北京银行坚信做科技就是做未来。”霍学文表示。


据悉,北京银行已将科技金融作为“第一战略”,将专精特新作为“一号工程”,将进一步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水平,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黄鑫宇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