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以“中国经济:开放与韧性共生”为主题的2025贝壳财经年会在北京举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陈文辉出席金融大会分论坛“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并发表题为《抓住时代机遇,推动创投基金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演讲,深入阐述了金融与科技“双向赋能”的见解。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陈文辉。
陈文辉首先分析了美国市场百年间市值前十名行业分布及具体公司的变迁,指出股权创业投资基金是更符合新质生产力内在要求、与当前生产关系相适应的金融服务形式,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孵化作用。
在当前股权基金大发展的背景下,他分析了创投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详细阐述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原则规范运作政府投资基金的重要性及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为推进创投基金高质量发展,陈文辉在演讲中提出了七项具体建议: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培育壮大耐心资本、加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分层培育创新企业并优化投资布局、大力发展并购投资、深化创投体制改革优化创投生态环境、促进行业优胜劣汰。
以下为演讲全文:
尊敬的孙硕副市长、江小涓副秘书长,各位来宾:
下午好。非常荣幸参加2025贝壳财经年会。今天,我想就创投基金高质量发展这一话题与大家分享几点看法。
一、创投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回顾近100年美国市值前10公司及所属行业的发展变迁,1917年市值领先的主要是资源型行业,如钢铁、石油;而到2017年,金融、科技等行业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截至2025年7月7日收盘,美国市值前十名的上市公司中有九家是科技企业。金融机构已退出前列,英伟达位居首位。7月10日,英伟达市值超过4万亿美元,已超过2024年印度名义GDP总量。
由此可见,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科技型企业在美国国家经济体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可以说,当代美国经济的重心已从华尔街和东海岸转向了硅谷和西海岸。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重要性愈发凸显。股权创业投资基金作为一种更契合新质生产力内在要求、与当前生产关系相适应的金融服务形式,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孵化作用。
纵观全球金融发展史,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对资金融通服务有着不同的要求。例如,在农业文明时代,金融服务形式近似于财政,主要用于满足统治阶级发动战争或进行奢侈消费等需求。
在当今时代,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股权投资基金将成为最重要的金融服务形式之一。尽管其体量相对较小,但其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科技初创企业通常具有研发周期长、无形资产占比高等特点,其盈利能力、现金流水平及资产抵押率往往难以满足传统金融机构的融资要求。
当前,全社会都在倡导“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理念,以支持科技创新。我认为,股权投资基金正是践行这一理念的制度性保证。一只基金可能投资数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其中相当一部分可能亏损甚至血本无归,但通过成功的少数项目(如腾讯的早期投资者,回报倍数可达万倍),整体基金仍能获得可观回报。
基于此,党中央高度重视推动创投行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将“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与“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置于同等重要的战略层面,足见其重要性。
当然,对于创投行业而言,这既是重大机遇,也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例如募资困难(2024年我国一级市场募资总量明显下降,新成立基金4834支,同比下降41.9%;认缴规模24521.9亿元,同比下降43.3%),以及投资风险高、退出渠道不畅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政府投资基金(GVC)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发挥好政府投资基金的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创投市场面临民间投资不足、境外投资减少的困境。各级政府对发展本地区新质生产力高度关注,不断加大对创投市场的资金配置力度,政府基金已成为我国创投市场的重要资金来源。但政府资金具有非市场化特点,难以直接有效支持民营科创企业。
政府投资基金成为将政府资金引入创投行业的市场化转化器。通过市场化运作,政府资金能够更有效地支持民营经济和科创产业,实现“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目标,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能和杠杆作用。2025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1号文”(即《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突出政府引导和政策性定位,按照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原则规范运作政府投资基金。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层面设立了众多基金,一些国家级基金已在创投相关领域发挥了突出作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宣布将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5月14日,科技部等七部委印发的《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中,亦将设立该基金置于重要位置。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财政属性的资金,2023年与北京、上海和深圳政府合作,设立了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50亿元)、长三角科创专项基金(50亿元)及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专项基金(50亿元)。选择北京作为首只基金设立地,主要基于其雄厚的科技资源禀赋,特别是中关村地区高端人才和创业项目密集。上海和深圳基金则分别覆盖长三角和大湾区区域。
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运行近两年,整体投资进度已达60%,其中73%资金投向北京,近40%的被投企业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国家级奖励,专精特新企业占比近70%,独角兽企业占比约40%,近56%的资金投向高校及科研院所成果转化。全国社保基金设立科创专项基金在服务国家战略,支持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政府资金通过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参与创投市场树立了标杆,发挥了引领作用。
刚刚江小涓副秘书长对完善政府投资基金运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我非常赞同。我认为还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强化目标管理。政府投资基金应确立明确的投资目标,避免“既要、又要、还要”的多重目标,否则可能导致效果不彰。 二是坚持市场化、专业化原则开展投资运营。基金投资应遵循市场化规律,遵守法律法规和契约精神,减少政府对基金投资决策的直接干预,通过市场竞争遴选优秀管理团队。政府工作重心应放在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简化审批流程、完善配套支持等方面。此外,还应注意发挥好政府投资基金对社会资本的带动作用,防止政府投资对社会资本的挤出效应。
创业投资基金的兴起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过程。美国VC行业起源于一批拥有资金、情怀且风险承受能力高的个人投资者,他们共同投资前瞻性、有益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对盈亏持相对开放态度。我国也不乏此类案例,如著名投资人段永平先生投资拼多多,其初衷部分源于对项目社会价值(“扶贫”)的认可,对盈亏持豁达态度,最终该项目取得了巨大成功。因此,当前亟须明确政府投资基金的定位和职能边界,有效撬动社会资本共同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府投资基金相关工作,并充分认识到引导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国办“1号文”对政府投资基金的定位和作用做出了重要规范:聚焦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市场失灵的薄弱环节;优化政府投资管理机制,解决以往基金“设立混乱、资源分散”问题;推动市场化运作;优化股权投资市场退出机制。当前,各地正在积极落实文件精神,出台实施细则,更好地推动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
三、推动创投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推动创投行业高质量发展,我有以下几条建议:
一是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应以创投基金为核心,构建“投、贷、保”联动的全方位金融服务体系,结合新金融基础设施,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创投基金无法单打独斗,必须与银行、保险、证券等规模更为庞大的金融部门协同配合。当科创企业具备一定规模、现金流、固定资产或利润后,银行信贷、债券市场、保险机构、股票市场等金融工具应及时跟进,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二是培育壮大耐心资本。我国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是短板。需要补齐短板,培育更具耐心的资本。具体建议包括:延长股权基金的投资和存续期,以适应科创项目发展和退出周期;完善约束激励机制,特别是政府投资基金的容错机制和考核周期,引导其投向科创领域并率先成为耐心资本,解决不敢投早投小的问题。
三是加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国有出资人占一级市场整体规模的比重持续上升,2023年达到76.06%。政府资金长期主导创投市场并非理想状态,应尽快完善政策、法律、税收等保障措施,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创投市场。短期内,捐赠资金、慈善基金在我国难成规模;银行理财资金受客户风险偏好低等因素限制,也难有突破。应着力引导养老金、长期寿险等长期资本进入,这既有助于应对老龄化,又能壮大创投市场,一举多得。
四是分层培育创新企业,优化投资布局。创投基金应开展多元化投资布局,既要培育有望成为“独角兽”的龙头企业,也要支持构建产业生态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既要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也要关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此外,投资时还需综合考虑不同类型和发展阶段的科创项目特点,努力做到全覆盖,在培育多元化创新主体,促进形成完整产业生态的同时,有效分散投资风险。
五是大力发展并购投资。退出渠道的畅通是优化“募投管退”全链条的核心。股权投资基金退出方式主要包括IPO、场外转让、并购重组及管理层回购等。我国股权投资退出较为依赖IPO,但海外市场的经验表明,通过IPO退出的项目占比并不高。近年来,受政策、市场变化影响,中国企业IPO数量出现较大降幅,股权投资基金普遍出现退出困难。另一方面,发展并购重组对盘活存量资产、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意义重大,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积累的大量存量资产存在重组需求,加之IPO退出难度增加,这些因素均推动并购成为重要退出渠道。已有基金通过收购上市公司装入优质资产等方式进行探索。虽然难以断言2025年即为并购“爆发”年,但趋势已十分明显。
六是深化创投体制改革,优化创投生态环境。主要内容包括:深化创投税收体制改革,减轻投资者税负;深化“差异化监管”体制改革;推动制定国务院《创业投资管理条例》;构建系统化的行业自律体系。
七是促进行业优胜劣汰。当前创投行业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现象,管理人数量众多但能力与人才储备不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存续的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中,管理规模在5亿元以下的占比高达72.20%,百亿元以上的仅占2.15%,管理人队伍综合能力有待提升。应通过市场化方式推动行业优化重组,促进资源向优秀管理人集中。
总而言之,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产业化已将创投行业推向舞台中央,当前发展机遇难得。创投行业应把握时代机遇,以创新思维和务实行动迈向新高度,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黄鑫宇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