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东海证券因在金洲慈航重大资产重组项目中未勤勉尽责,收到中国证监会的6000万元罚单。此次重罚引发市场关注,焦点转向其可能对东海证券IPO进程产生的影响。


据了解,2025年4月,中信建投证券出具了第十二期的东海证券上市辅导工作进展情况报告。


早在2022年左右,排队候场IPO上市的券商超过10家。然而,随着2022年底以来首创证券、信达证券相继上市,券商IPO排队热潮逐渐退温。截至目前,IPO候场券商仅剩下4家,分别是渤海证券、华龙证券、财信证券、东莞证券。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认为,短期来看,券商IPO“冰封期”仍将延续,但政策鼓励中小机构通过并购重组、特色化经营突围,未来2-3年或现结构性机会。


6000万罚单落地,如何影响东海证券IPO进程


7月7日,东海证券公告称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事涉重大资产重组项目未勤勉尽责。


根据公告,经中国证监会查明,东海证券在担任金洲慈航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洲慈航”)2015年重大资产重组独立财务顾问的项目中,出具的相关文件存在重大遗漏、虚假记载,在独立财务顾问业务中未勤勉尽责。


中国证监会认为,东海证券上述行为涉嫌违反了《证券法》相关规定,拟决定对东海证券责令改正,没收业务收入1500万元,并处以4500万元的罚款。


公开资料显示,东海证券是一家新三板挂牌券商。从财报数据来看,2024年,东海证券实现营业收入14.6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0.29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23亿元。


东海证券于 2022年3月与中信建投证券签订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的辅导协议,并向江苏证监局提交了上市辅导备案材料。然而,其IPO进程却屡屡受阻。2023年2月,东海证券因金洲慈航重组项目未勤勉尽责收到《立案告知书》。


直到2025年,东海证券于1月和4月发布了辅导工作进展公告。根据公告,在其目前仍存在的主要问题中,特别提及了因金洲慈航重组项目被立案调查而引发的问题。彼时,公告显示,东海证券正积极配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相关调查工作,并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被罚没6000万元,远远超过公司2024年的归母净利润(2348.71万)。市场开始关心此次重罚可能对东海证券IPO产生影响。田利辉表示,此次罚单系针对2015年金洲慈航重组项目的行政前置处罚(“没一罚三”),标志着立案调查程序完结。根据《证券法》第171条,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下达后,若无新违法事实,即视为监管闭环完成。但需注意,该公司2024年仍因内控缺陷被责令改正,后续辅导需证明全面整改有效性。


东海证券指出,对于上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所认定的内容与处罚,公司诚恳接受并将深刻反思,认真落实整改,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积极落实监管要求,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切实维护公司及广大投资者利益,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中小券商上市潮 业内:未来2-3年或现结构性机会


近年来,中小券商的上市浪潮逐渐退温。


贝壳财经记者了解,早在三年前,十余家中小券商掀起了一波上市浪潮,彼时,包括财信证券、华宝证券、开源证券、渤海证券、东莞证券、华龙证券、东海证券、申港证券、华金证券、信达证券、首创证券等在内的多家中小券商都在积极筹备上市。


但是伴随着2022年底以来,首创证券、信达证券的接连上市,中小券商的上市热潮逐渐减少。


2024年6月,华宝证券、华金证券双双主动撤回IPO申请。2025年6月,开源证券主动撤回IPO申请,终止上市。


如今,IPO候场券商仅剩下4家,分别是渤海证券、华龙证券、财信证券、东莞证券。其中,东莞证券的审核状态为“已受理”,渤海证券、财信证券、华龙证券的状态均为“已问询”。今年5月、6月,财信证券、华龙证券才相继更新提交了新的财务资料。


田利辉指出,中小券商IPO遇冷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监管趋严,新“国九条”压实中介责任,2024年至今超20家券商因投行未勤勉尽责被罚,开源证券等撤回主因风控未达审核标准;二是业务同质化,中小券商经纪、投行业务竞争力弱,如万联证券ROE长期低于行业均值,上市融资必要性遭质疑;三是历史问题拖累,如东海证券等机构频吃罚单,暴露内控失效,直接影响持续经营能力评估。


“中小券商破局路径是差异化定位,要聚焦北交所、区域经济等特色赛道;也应考虑并购重组先行,通过吸收合并整合来补足资本短板再冲刺IPO;更是强化治理前置,拟上市券商需连续三年无重大处罚,建立独董主导的风控委员会成关键。”田利辉认为,短期来看,IPO“冰封期”仍将延续,但政策鼓励中小机构通过并购重组、特色化经营突围,未来2-3年或现结构性机会。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胡萌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