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开年,全国多地召开“新春第一会”,定下新年发展方向。各地都关注什么?广东、江苏关注产业科技创新;山东重点布局高质量招商引资;四川关注新型工业化……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盘点十七省份“新春第一会”,通过数据解读各地“一把手”书记们关心什么话题,新的一年又将如何“排兵步阵”?如何布局“新质生产力”?经济大省们龙年将在哪些关键领域发力?
“新春第一会”一把手们关心什么?
民营经济发展和营商环境最受关注
今年新春第一会,营商环境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各地关注度较高的话题。湖北、上海、辽宁等地就如何优化营商环境话题,展开部署今年工作;福建召开民营经济代表人士座谈会,听取民营经济企业家代表的意见建议。
此外,如何高质量招商引资也成为多地关心的话题。今年,山东提到“高质量招商引资”,要精选招商领域,重点围绕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能源转型、“新三样”、海洋经济、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开展招商。2023年山东“四新”经济投资相较于2022年增长11.1%,投资占比从2019年的44.8%增至57.1%。
今年,四川持续狠抓工业,实施工业兴省、制造强省战略,推动新型工业化,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发展。2023年四川工业强势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1%,超过全国增速1.5个百分点。此外,广东、江苏聚焦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浙江更加关注人才建设情况。
除了通过召开“新春第一会”的形式部署新一年工作外,部分地区书记选择开展调研活动。龙年开年,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到省科学院、中原科技城调研,并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融合发展、人才引育等工作。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新春第一会”,各地书记就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发表看法。北京提出,要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推动形成符合首都定位、彰显创新优势、厚植绿色底色、深化区域协同、充满发展活力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对于广东来说,新质生产力即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江苏则通过产业创新,关注、部署未来产业。
京津冀协作持续深入
北京重点培育未来产业 河北优化营商环境
北京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大,成为推动经济回升的主要力量。据北京统计局数据,2023年北京实现数字经济增加值1.88万亿元,同比增长8.5%,占经济总量的42.9%,其中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8%,占GDP的25.3%。今年,北京再次提出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作为全国科创力量第一梯队城市,北京今年也将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2023年1月-11月,北京市大中型重点企业共投入研发费用3501.1亿元,同比增长4.6%。汽车制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企业研发费用保持较快增长。今年新春第一会上,北京市委书记尹力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量子信息、机器人等未来产业。
京津冀地区产业协作持续深入,三地工信部门联合绘制6条产业链图谱。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效应持续释放的背景下,河北迎来快速发展机遇,河北连续两年“新春第一会”聚焦营商环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倪岳峰在会上强调,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今年,河北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将从政务服务效能、提升要素支撑水平、维护企业公平竞争秩序、依法平等保护经营主体合法权益四方面着手,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大湾区、长三角瞄准产业科技创新
广东江苏开启科技比拼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粤、苏两地“新春第一会”同时瞄准产业创新赛道,广东提出“实现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江苏则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
无论是从科技创新能力,还是技术研发资源,作为“GDP领头羊”的广东和江苏都具有强劲的硬实力。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2023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位列第一,连续7年蝉联全国首位,江苏则排名第三。
从科技创新投入情况上看,广东、江苏科技经费投入规模位居前两位,投入强度超过全国水平。2022年广东R&D经费(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报告年度内全社会实际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经费总和。)投入达4412亿元,江苏则为3835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3%,高于全国水平,位居全国前五。
虽然粤、苏两地都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但二者创新禀赋和基础不同。对于江苏来说,科教实力成为发展产业科技创新的强劲推力。2022年,江苏省高等教育院校168所,全国第一,其中本科层次院校77所,数量也位居全国第一。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表示,要着眼于把富集的创新资源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研究出台新的更具突破性的政策,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充分调动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相比之下,广东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的优势在于拥有全国最多的高新技术企业。2023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7.5万家,连续8年位居全国首位。今年,广东省将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技术,推出一批新的重大科研项目,推动90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动920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速推进中,大湾区各地又将如何发力?围绕如何助力广东高质量发展,各地市级书记给出答案。
长三角关注“城市吸引力”
浙江聚焦人才话题 安徽、上海共同关注营商环境
人才是城市发展吸引力的原动力,而营商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土壤,长三角省份新春第一会,最关注人才和招商引资。浙江新春第一会关注点聚焦人才——提出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即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
自2003年起,浙江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浙江对人才的吸引力持续增加,人口增量位于全国前列。2018年至2021年浙江人口增量始终位于全国第二,2022年全国人口总量首次出现负增长,浙江常住总人口增长37万人,增量全国第一。
在浙江产业迭代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时刻,人才也成为关键资源。2023年浙江新春第一会提出三个“一号工程”,成为经济向好回升的重要动力。今年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表示,围绕服务保障统筹推进三个“一号工程”、深入实施“十项重大工程”抓落实,一体加强人才支撑、人才导向、人才措施,坚决破除各类体制机制障碍,让“三支队伍”在浙江现代化先行中大展身手、大放异彩。
长三角作为全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如何优化营商环境也是重点。上海连续6年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从1.0版本更新至7.0版本。截至2023年底,企业289.17万户,每千人拥有企业116.8户,在全国省级行政区划中位居第一。上海作为一个窗口,将通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吸引和集聚海内外一流企业,向世界释放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信号。
安徽“新春第一会”提出,把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打造更为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等多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