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王卡拉)11月14日—16日,在由中国医促会临床营养健康学分会主办的“第八届华夏医学营养论坛暨医学体重管理门诊的建设与规范化管理培训会议”上,减重相关多学科医学专家强调,肥胖不是单纯的“体型问题”,而是涉及代谢、遗传、行为、饮食等多因素的复杂慢性疾病,其防治需要长期科学管理,更离不开多学科团队的协同发力。随着更多医疗机构加入医学减重教学网络及各项指南规范的深入落地,我国体重管理服务体系将不断完善。
医学营养治疗作为肥胖症治疗的基础,是贯穿肥胖自然病程、预防和控制肥胖及相关并发症的核心措施,为科学减重提供了关键支撑。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陈伟教授指出,“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强调了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的重要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提出,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并强调了“三减”(减油、减盐、减糖),实现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实际上这三个健康是我们进行慢病防治的重要抓手。本次大会中特别倡导了‘医学体重管理’这样一个名词,重点强调用医疗的手段,即在医生的监督防控之下,让体重管理变得更安全、更有效,更加能够改善机体的代谢状况,所以体重管理应该是慢病防治的桥头堡。”陈伟说道。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罗樱樱教授强调,肥胖是一种复杂性疾病,需要多学科参与并且各个专业侧重点有所不同。在患者确诊肥胖症后,内分泌科要和营养科、运动医学以及其他的体重相关疾病的专业科室来共同协作,为患者制定科学的诊疗方案。一方面要关注体重的降幅,关注体重相关疾病,另一方面还要为患者针对性地选择既能减重,又有相应循证医学证据的药物,帮助患者在改善体重的同时,改善疾病状态,实现健康水平的提升。
专注于医学营养减重食品研发的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研究员段盛林,从营养干预的“落地载体”角度给出了专业见解:“我们倡导‘以人为本’的营养干预减重理念。在医学应用减重产品的设计与研发过程中,我们立足营养干预的基础原理,兼顾营养均衡性与个性化需求,并结合临床实践开展开发工作。这样做一方面能为临床营养医师提供优质的技术支撑和产品支持;另一方面,减肥是一种习惯的养成,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场景进行产品开发,让消费者在各类场景下便捷使用产品,更有助于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健康体重管理中心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模式,以循证医学为基础,通过多学科协作,为超重和肥胖人群提供个性化、科学化的体重管理方案,已成为解决超重和肥胖问题的重要手段。
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印发的《“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提及,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体重管理门诊或肥胖防治中心;推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体重管理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最新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 年版)》,从病因学、诊断评估到多学科协作诊疗进行了系统性规范。加之《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健康体重管理中心建设管理规范》等行业标准的落地实施,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全方位的行动指引。
目前全国形成了覆盖广泛、规范运作的体重管理服务体系。本次大会专门举行了《健康体重管理中心建设管理规范》解读会,权威专家详解健康体重管理中心的规范化诊疗流程、多学科诊疗模式建立及DRGS考核下的运营落地技巧,为医疗机构解决门诊建设与运营中的实际难题提供了实操蓝本。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张旭东表示,从《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的发布,到“医学营养减重门诊”在全国千余家医疗机构的广泛建立,再到本次围绕“体重管理门诊建设与规范”开展的深度培训与研讨,中国医促会临床营养健康学分将持续推动医学营养治疗的标准化、系统化与临床落地。
校对 赵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