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张兆慧)随着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持续攀升,这一代谢性疾病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挑战。临床实践中,糖尿病患者“多病共存”现象日益突出,其中带状疱疹与糖尿病的叠加影响尤为值得关注。在“糖疹联防,稳住血糖”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科普活动上,多位医学专家指出,糖尿病患者免疫力相对低下,是带状疱疹的高发人群,而带状疱疹感染又会反作用于血糖控制,形成健康恶性循环。因此,同步做好血糖管理与带状疱疹预防,已成为糖尿病患者健康防护的核心课题。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郭立新强调,“平稳控制血糖”是糖尿病管理的基础,但绝不能忽视感染性疾病的预防。糖尿病患者若同时存在高血压、血脂异常,会显著增加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血管并发症风险;而在感染领域,糖尿病患者的感染风险远高于普通人群,病程长、血糖控制差者风险更高。数据显示,约24%的糖尿病患者在感染带状疱疹后会出现血糖控制恶化,住院率、再住院率及并发症风险均同步上升。
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皮肤科主任崔勇从病理机制层面揭示了两者的关联:“糖尿病患者长期受高血糖影响,免疫细胞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损伤,这就给潜伏在神经节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提供了‘激活’的机会。”
很多人将带状疱疹误认为普通皮肤病,这是一个常见认知误区。崔勇澄清,带状疱疹的典型症状是沿神经分布的水疱和皮疹,但本质是病毒感染性疾病。研究显示,超过90%的成年人体内都潜伏着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当免疫功能下降时,病毒就可能“苏醒”。除糖尿病患者外,高龄人群、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及免疫功能受抑制者,都是带状疱疹的高风险群体,需重点防护。
疼痛是带状疱疹最突出的危害,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更甚。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副主任医师刘波涛表示,糖尿病患者叠加带状疱疹时,疼痛持续时间更长、程度更重,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风险也显著增加,部分患者还会继发皮肤细菌感染,进一步加重病情。
应对共病挑战,首先需要医生转变诊疗理念。郭立新建议,内分泌科医生应升级为患者的“综合健康守护者”,不仅要精准把控血糖、血脂、血压等核心指标,更要在日常诊疗中主动评估感染风险。
“尤其针对50岁以上、血糖控制不佳的高风险人群,要重点关注其疫苗接种状况,主动提醒重视流感、肺炎、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的预防。”郭立新强调,同时需加强与皮肤科、疼痛科、疾控部门及基层医疗机构的协作,构建“医防融合”模式,让感染预防融入糖尿病管理全流程。
在个人防护方面,郭立新强调,“糖疹联防”需要个人主动参与,核心在于早筛查、早预防。在糖尿病防控方面,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糖代谢异常或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高危群体,应至少每年进行一次血糖检查。“若能在糖尿病早期及时发现并干预,通过科学的饮食控制、规律运动等生活方式调整,许多患者的病情可长期稳定,甚至有望实现临床缓解。”郭立新说。
校对 赵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