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业板谋求上市失败后,近日,南京海纳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纳医药”)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成都先导药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成都先导”)亦曾有意收购海纳医药部分股权,不过最终交易未达成。业绩方面,2024年以来,海纳医药的盈利能力也在下滑。
今年上半年营利双降
海纳医药此次赴港上市,拟将募集资金用于资助研发活动、扩大产能并加强质量控制,以及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招股书显示,海纳医药是一家医药研发与制造一体化公司,提供CXO(制药研发与生产外包)服务;同时,拥有专有产品管线,主要通过医药技术转让对该等管线进行商业化。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2年至招股书披露日,海纳医药在国内从事药物技术转移的CXO服务提供商中,按获批临床试验及上市许可总数排名第二。根据同一来源,海纳医药于同期提交的临床试验及上市许可申请总数方面亦排名第二。
在2024年以前,海纳医药保持营收和净利润的快速增长。2020-2023年,海纳医药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681.83万元、1.68亿元、2.65亿元、4.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871.30万元、1156.82万元、5976.7万元、7301.5万元。
不过,2024年,海纳医药的净利润开始出现下滑,同期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25亿元、5329.5万元,同比变化幅度分别为3.65%、-11.67%。2025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实现营业收入1.78亿元,同比下滑16.97%;净利润2208.4万元,同比下滑25.82%。对此,海纳医药在港股招股书中披露,主要由于上半年公司CRO(合同研究组织)服务所得收入减少。
从收入结构来看,CRO服务业务是海纳医药的主要收入来源,该业务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比例曾一度超过80%。2022-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海纳医药CRO服务的收入分别为1.68亿元、2.76亿元、3.65亿元和1.3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3.4%、67.3%、85.9%和74.3%。
除了净利润在下滑外,海纳医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也在2024年转负。2022-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7655.2万元、1.13亿元、-3457万元和-4245.1万元。另外,截至2025年6月底,海纳医药仍然存在0.77亿元的累计亏损。
创业板上市未果
早在两年前,海纳医药就曾寻求登陆资本市场。2023年6月,海纳医药递交创业板上市申请并获受理,计划募资8.5亿元,用于海纳医药CXO研发总部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项目,在经过两轮问询后,2024年6月,因保荐人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深交所决定终止海纳医药发行上市审核。彼时,有市场分析认为,海纳医药IPO失败的原因在于仿制药赛道竞争激烈及自身财务瑕疵。
在创业板上市失利后,海纳医药还曾尝试曲线上市。今年4月1日,成都先导宣布,与海纳医药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邹巧根签署了《股权收购意向书》,拟以现金受让股权的方式合计取得海纳医药约65%的股权。成都先导是一家从事新药研发的生物技术公司,于2020年4月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不过,6月底,成都先导突然宣布,因未能就交易事项的核心条款达成一致意见,公司终止收购海纳医药。
如今,被收购告吹后仅4个月,海纳医药转战港股的核心考量是什么?与A股相比港股市场的哪些特性更契合当前发展阶段?赴港上市的募资规模是否有明确规划?CRO业务占比长期维持60%以上,业务结构集中是否加剧了业绩波动性?针对上述问题,11月13日,新京报记者向海纳医药发去采访提纲,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新京报记者 刘旭
校对 穆祥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