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昊海生科”)近日发布公告称,全资子公司上海昊海医药科技拟以7400万元拿下深圳市新产业眼科新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新产业眼科”)剩余20%股权,昊海生科顺利将其纳入全资版图。昊海生科认为,此次收购有利于增强集团眼科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作为曾经的医美行业“三剑客”之一,昊海生科今年的业绩并不理想,此次收购能否助其提升业绩?
九年布局串联眼科核心资源
公告显示,上海昊海医药科技作为受让方与转让方张先生、深圳九思及深圳百纳订立股权转让补充协议,转让方同意向受让方出售目标公司(新产业眼科)余下20%股权,对价为7400万元。收购事项完成后,昊海生科将持有新产业眼科100%股权。
这是一场持续九年的战略布局。昊海生科早在2016年11月便收购了新产业眼科60%股权,2023年2月再增持20%,如今完成全资控股,标志着对该眼科平台的全面整合。
公开资料显示,新产业眼科主要从事角膜塑形镜产品及人工晶状体产品的制造及销售,以及在中国大陆地区经销人工晶状体产品、眼科粘弹剂、青光眼手术用透明质酸钠凝胶等多个进口眼科产品。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新产业眼科的资产总值为2.50亿元(经审计)。2023年、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的除税后利润分别为3273.5万元、2200.62万元、1618.77万元。同期,该公司净利润与人工晶状体产品净利润之和分别约为4116.26万元,2200.62万元及1618.77万元。
根据股权转让协议,转让方向受让方承诺:新产业眼科2023年实际利润不低于3960万元;2024年实际利润不低于5910万元;2025年实际利润连同2023年、2024年实际利润合计不低于8100万元。如果2023年实际利润、2024年实际利润或2025年实际利润低于相应年度的业绩承诺,受让方有权要求转让方进行现金补偿。
昊海生科表示,此次收购事项完成后,集团于新产业眼科的股权将增加至100%,有利于提升新产业眼科的管理及运营效率,从而增强集团眼科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核心业务遇困
昊海生科对眼科业务的迫切加码,源于其整体业绩的压力。作为首家“H+科创板”生物医药企业,昊海生科曾与华熙生物、爱美客并称医美行业“三剑客”,业务覆盖医美、眼科、骨科等四大领域,其中医美业务占比45.18%,眼科产品占比32.15%,两大板块共同支撑公司业绩。但2024年以来,昊海生科业绩增速大幅放缓,2025年更是持续下滑。
2024年年报显示,昊海生科实现营收26.98亿元,与2021年至2023年双位数的高增速相比,营收增速大幅滑落至个位数,同比增长仅1.64%。
对此,昊海生科解释称,高毛利率医美玻尿酸产品的营业收入及占集团收入比重持续增长,继续推动集团整体毛利率向上提升。但眼科人工晶状体、眼科粘弹剂及骨科玻璃酸钠注射液等产品在报告期内处于新一轮的国家或省级集采实施阶段,产品销售价格下降幅度较大,完全冲抵了玻尿酸产品销售增长对整体毛利率增长的贡献。
进入2025年,昊海生科的业绩压力进一步增大。2025年一季度,昊海生科实现营收6.19亿元,同比减少4.25%;实现归母净利润0.9亿元,同比减少7.41%。2025年半年报显示,其实现营收13.04亿元,同比减少7.12%;实现归母净利润2.11亿元,同比减少10.29%。
今年上半年,昊海生科三大主力板块营收均出现下滑。其中,医美与创面护理产品实现营收5.75亿元,同比减少9.31%;眼科产品实现营收3.68亿元,同比减少18.61%;骨科产品实现营收2.27亿元,同比减少2.58%。此外,昊海生科的研发投入大幅减少,研发费用同比下滑21.53%,研发费用率降至7.54%(去年同期为8.93%)。昊海生科解释,此次研发投入下降,主要为核心研发项目进入后期阶段的阶段性下降。
昊海生科2025年三季报显示,其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9.0亿元,同比下降8.5%;归母净利润3.05亿元,同比下降10.6%。
业绩下滑的背后,是多重压力的交织。除眼科人工晶状体、骨科玻璃酸钠注射液等核心产品遭遇国家及省级集采,销售价格大幅下降外,今年8月,因合作方亨泰光学被卡尔蔡司收购,昊海生科还失去了OK镜“迈儿康myOK”和儿童近视控制镜片“贝视得”的独家经销权。此外,其控股子公司厦门南鹏光学有限公司就亨泰光学角膜塑形镜产品Hiline、硬性角膜接触镜(RGP)等产品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独家代理经销权将于2026年1月到期。
昊海生科表示,公司后续将加大自研OK镜产品“童享”“童靓”以及其他视光类产品的市场推广,持续加强眼科产品研发,推动产品线及应用范围的扩大,优化产品结构和产品布局,积极开拓市场、提高公司眼科产品市场份额。
此次昊海生科收购新产业眼科剩余股权,既是对眼科业务的战略补位,更是应对业绩颓势的“自救尝试”。不过,对昊海生科而言,现实的挑战不容忽视:新产业眼科尚未达成业绩承诺,后续能否实现盈利反弹?自研OK镜“童享”“童靓”借助新产业眼科渠道推广时,能否在竞品的挤压下打开市场?集采政策的影响仍在持续,昊海生科的这场“破局之战”尚需要时间验证。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校对 柳宝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