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一类宣称可以DIY在家自行补牙的树脂材料在各大购物平台热销,已有消费者轻信“一秒补牙”“告别蛀牙”的虚假宣传而使用此类产品并引发不良后果。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牙齿健康的误区、不良的生活习惯、不靠谱的民间补牙方法等,正在损害我们的牙齿。为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李智、主治医师高轩带来了“避坑指南”和“护牙攻略”,帮助消费者远离误区,掌握正确的护牙知识。


哪些坏习惯会导致“龋坏”?


牙齿龋病的经典四联因素是细菌、食物、宿主和时间。个人不良的饮食习惯和行为习惯,以及口腔清洁不当,都会将我们的牙齿推向“龋坏”方向。


饮食习惯方面,常喝含糖饮料、睡前喝奶或果汁、暴饮暴食、常喝咖啡和酒,都会对我们的牙齿产生影响。具体而言,碳酸饮料、果汁中的糖分被细菌分解为酸,20分钟内即可腐蚀牙釉质,长期饮用易引发龋齿。睡前喝奶,由于夜间唾液分泌减少,残留糖分更易滋生细菌,导致“奶瓶龋”。而频繁摄入高糖、高酸食物,加速牙齿脱矿和龋坏。咖啡中的单宁酸和酒中的色素易使牙齿染色,酸性物质还会软化牙釉质,增加染色风险。


口腔清洁不当,也会给我们的牙齿埋下龋病风险。如刷牙用力过大,会导致牙颈部楔状缺损,引发牙齿敏感、继发龋坏,甚至牙髓暴露。用牙签剔牙会损伤牙龈,导致牙缝增大,食物嵌塞更严重,建议改用牙线。精米精面等精细软食缺乏纤维,咀嚼时对牙齿的清洁作用弱,易残留食物残渣。


行为习惯方面,冷热交替饮食,会刺激牙龈和牙髓,引发牙痛或牙齿折裂;用牙齿开瓶盖、咬硬物(如坚果、冰块)易导致牙齿裂纹或折断;长期磨牙会磨损牙釉质,甚至导致牙齿折断,需佩戴磨牙垫保护。吸烟对牙齿同样产生影响,烟草中的尼古丁和焦油会沉积在牙齿表面,形成色斑,同时增加牙周炎风险。


医生提醒,出现这些情况就提示需要补牙了。牙齿表面出现白垩色斑块或黑褐色小洞,无明显疼痛,但细菌已侵蚀牙釉质,这属于早期龋齿阶段。若发展为中晚期龋齿,随着龋洞加深,可能伴随冷热刺激敏感或自发痛,需及时补牙防止牙髓感染。


此外,牙齿因撞击、咬硬物等出现裂纹或断裂,需补牙恢复形态和功能。长期横向刷牙导致牙颈部缺损,引发牙齿敏感或疼痛,以及夜磨牙或使用硬毛牙刷导致牙釉质磨损,牙本质暴露,需补牙保护剩余牙体。


这些不靠谱的民间补牙法要避开


对于网购树脂材料DIY补牙,医生提醒,补牙不是可以DIY的医疗项目,网购DIY补牙材料会导致很多口腔甚至全身问题,最终只会导致更复杂、更昂贵的牙科治疗。此外,民间使用牙膏、口香糖、临时填充剂等修补龋洞的方法,同样存在风险。


具体而言,材料不安全,可能含工业级原料或有害杂质,引发过敏反应或中毒。若操作不规范,无法彻底清洁龋洞、去除腐败组织,易导致继发龋或感染。缺乏专业指导的情况下,无法评估咬合关系、邻面接触点等,可能导致修复体脱落或咬合紊乱。自行补牙可能掩盖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如牙髓炎需根管治疗)。因此,医生建议,发现牙齿问题应及时就医,由专业牙医进行评估和治疗。


补牙后需使用含氟牙膏刷牙,每半年进行专业洁治。儿童补牙后每3个月进行口腔检查,监测恒牙发育情况。若材料脱落,应避免误吞,及时就医重新充填。发生持续疼痛或牙龈肿胀,需立即就诊。若出现咬合异常,如咬合痛或颞下颌关节弹响,需联系牙医调磨修复体。


补牙相关常见误区


误区一:牙不疼就不用补


真相:龋齿是慢性疾病,早期无症状,等疼痛时可能已进展到牙髓炎,需更复杂治疗(如根管治疗)。

建议:定期口腔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误区二:牙洞小不用磨牙,直接补


真相:龋洞呈口小底大的三角形状,且周围有腐败组织,需彻底磨除干净才能确保修复体牢固。

建议:信任医生操作,避免因小失大。


误区三:补牙材料越贵越好


真相:不同材质各有优缺点,需根据龋齿位置、咬合力需求及美观要求选择。

建议:前牙区优先考虑美学复合树脂或陶瓷,后牙功能区可选用高强度复合树脂或嵌体。


误区四:补牙后一劳永逸


真相:补牙材料可能磨损、脱落或继发龋,需定期复查和维护。

建议:建立长期口腔维护计划,延长补牙使用寿命。


误区五:儿童乳牙龋坏不用补


真相:乳牙龋坏可能影响下面继发恒牙发育和咬合关系,需及时治疗。

建议:儿童每6-12个月进行口腔检查,早发现早干预。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