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的西部北部地区,风能、太阳能、煤炭资源正通过跨越中国的能源大动脉,转化为东部沿海城市的灯火与动力,这是一场规模宏大的能量迁徙。


8月26日上午,国新办举行“十四五”能源发展专项发布会。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公布的数据令人震撼:东部地区用能中,有40%来自“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北煤南运”等“能源大动脉”。


这些跨越千里的超级工程组成了中国能源体系的“血液循环系统”,重新定义了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地理格局。在全球能源危机频发的今天,这条能源大动脉不仅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更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纽带。


图/ic


能源大动脉:中国式现代化的超级工程


中国的能源资源与经济发展呈逆向分布——西部北部能源丰富但经济相对落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但能源匮乏。这一基本国情催生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能源输送体系。


以“西电东送”和“西气东输”为例。“西电东送”规模惊人,我国西电东送已形成北、中、南“三个通道”输电格局,煤电、水电、新能源“三类电源”配套格局。依托绿电交易,西电东送的绿色能源有力支撑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今年7月,南方电网、国家电网启动跨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广东、广西、云南三地超过20亿千瓦时的富余电力支援华东迎峰度夏。借助全国电力“大循环”的东风,区域绿电交流日益密切。


“西气东输”是我国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的输气管道,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东至上海。全线采用自动化控制,供气范围覆盖中原、华东、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国家管网集团为例,“十四五”期间,国家管网集团在长三角地区及周边地区建成投产了青宁管道、苏皖管道等天然气管道,新建投运管道里程超2200公里,进一步织牢了长三角地区紧密相连、高效协同的天然气能源动脉。日均分输量超1.45亿立方米,最高日分输量近2亿立方米,供气量约占长三角地区天然气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三,超2亿人口从中受益。


王宏志介绍,“十四五”是能源供应更足、韧性更强的五年。这五年,能源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连通海外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有力带动了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也为经济大省挑大梁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


绿色转型:塞北的风如何点亮湾区的灯


“塞北的风”点亮“湾区的灯”,核心靠三件事:发得出来、送得出去、用得起来——这背后是一套正在加速成型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


“十四五”能源发展专项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介绍,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走过了十年,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电力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变革的核心任务,就是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这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能源领域的关键落子和生动实践。“十四五”以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跨越和突破性进展。


李创军表示,我们像搭积木一样,逐步有序建立起一个品类多元、功能完善的电力市场。从空间上来看,有省内交易、也有省间交易;从时间上来看,有年度、月度交易,也有日内、实时交易;从交易品种来看,除了基本的电能量,还有调峰、调频、备用这些辅助服务品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还实现了跨电网经营区的常态化交易,真正让“塞北的风点亮湾区的灯”。


2024年,全国已有四个省份,新能源装机规模占比超过50%。其中,西部地区共占三个席位——青海、甘肃、宁夏。


这背后,是一座座风光电项目拔地而起。


截至2024年底,第一批50个“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已基本建成投产,装机规模超过9000万千瓦。50个项目中,39个位于西部,占比78%;9736万千瓦计划装机规模中,8455万千瓦布局于西部,占比87%。其中,建设规模排名前三的是——内蒙古(13个项目,建设规模3110万千瓦);陕西(3个项目,建设规模1250万千瓦);青海(5个项目,建设规模1090万千瓦)。


 8月26日,国家能源局确认跨电网经营区的常态化交易已实现。并且,我们已经基本建成了多层次、多品类、多功能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中长期和辅助服务市场交易实现全覆盖,现货市场正在全国范围内加快铺开,目前山西、广东、山东、甘肃、蒙西、湖北、浙江7个地区电力现货市场还有省间电力现货市场已经建成运行,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实现了连续运行,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超市”。跨电网经营区交易机制初步建立,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更加顺畅的自由流动。


“风在蒙西转,灯在珠江亮”——靠的是超高压电网这条“电力高速公路”和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这个“超级调度大脑”。


未来展望:能源大动脉在“双碳”目标下的新使命


在“双碳”目标下,能源大动脉被赋予新的使命。


传统大动脉主要解决“有电用”,今后首要任务是输送“零碳电力”。未来电网不仅是输电通道,更是“能量+信息+碳排放”三重路由。分布式光伏、储能、电动汽车、虚拟电厂将在用户侧大量并网,电网必须具备“源网荷储”实时互动能力,把每一度绿电“算清、调准、用足”。


对“十五五”新能源发展,国家能源局8月26日表示,风光要稳。针对新能源出力不稳定的特点,加快推动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建设。通过提升风光电发电预测精度,让电站和电网尽可能做到“心中有数”。通过风光水火一体化多能互补发展模式和联合调控运行,提升风电、光伏发电的自主调节和主动支撑能力。


在分类引导、合理布局集中式与分布式等各类新能源开发基础上,协同加强主网、配网、微电网建设,提升电网综合承载力,满足大规模新能源接网要求。积极推进跨省区输电通道和省间灵活互济工程建设,强化主网架结构,加快配电网改造升级,因地制宜推动智能微电网建设。同时,通过新一代煤电改造升级、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大力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


此外,国家能源局还表示,在持续提升电力消纳新能源水平的同时,我们也将积极拓展新能源非电利用途径,推动风光电制绿氢实现规模化应用,并向绿氢冶金、绿色合成氨、绿色甲醇、绿色航煤等方向延伸,开拓新的消纳空间。


能源大动脉的新使命,是构建一张“零碳、互动、全国统一、电氢融合、数字弹性”的未来电网,让西部的风、光、水,精准、实时、低成本地点亮并驱动整个中国的生产生活。


东部沿海的灯火辉煌背后,是数万工程师与建设者共同构建的能源网络,是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基础支撑能力体现。


从沙漠戈壁到滨海都市,从呼啸北风到璀璨灯火,这场跨越千里的能量迁徙正在重新书写中国区域经济版图。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陶野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