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碳要闻


A. 政策发布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成诚信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与国际接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形成减排效果明显、规则体系健全、价格水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


零碳解读:《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重大事项及时按程序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确保碳市场建设任务落地见效。未来,市场机制将更加完善,通过免费与有偿分配相结合提升价格合理性,缩小与国际碳价差距;在产业转型方面,促进传统高耗能行业技术转型升级,重塑绿色竞争力。


B.行业动态


2. 海关总署:进口矿产品、出口锂电池通关时长压缩80%以上


海关总署副署长赵增连8月25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商品出入国门之际,海关严把质量安全关,主要是从“创机制、强监管、保安全、优服务”几个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是以机制创新让风险防控更加高效。二是以强化监管让国门安全更有保障。三是以安全可靠让人民群众更加放心。四是以优化服务让外贸企业享惠便利。海关总署不断增强政策供给能力和水平,为企业降本增效。通过创新监管模式,让进口矿产品、出口锂电池通关时长压缩了80%以上。


零碳解读:海关总署不断增强政策供给能力和水平,为企业降本增效。对进口大宗商品实施智能化查验,助力企业增效18亿元。查发进口短重商品3.9万批,为企业挽回近100亿元的经济损失。海关总署还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开展出口商品质量安全促进行动,以质打底,以新增色,擦亮“中国制造”金字招牌,为全球提供“质优物美”的国潮商品。


3. 世界首台套660兆瓦超超临界双拱型燃煤机组投运


国家电投集团消息,世界首台套660兆瓦超超临界双拱型燃煤机组全部成功投运,标志着我国在高效清洁煤电技术领域实现重要突破。


项目是“风光火储一体化”清洁能源项目,采用“煤电+新能源”方式,实现优势互补。机组攻克了无烟煤高效清洁燃烧的技术难题,采用煤层气启停及助燃,相较于传统燃油点火,在同等耗材情况下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53%,氮氧化物、硫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下降超过90%。每年可节约电煤成本7200余万元。为西南地区能源结构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零碳解读:该项目全部建成投运后,年发电量约60亿千瓦时,产值约20亿元,预计每年减排二氧化碳30余万吨,相当于植树200万棵。


4. 江苏首座巧克力换电站在无锡投运


巧克力换电站无锡新吴长江路站8月22日上午正式开业投运,这是江苏省首座投入运营的巧克力换电站。该站点由宁德时代与国网电动合作建设。活动现场公布了无锡及江苏的换电站建设规划:下个月无锡将新增5座换电站,年底前全市站点总数将超过30座;2025年底前计划在江苏省建成超140座站点,覆盖南京、无锡、苏州、常州等重点城市;至2026年底,江苏所有地级市将实现换电站全覆盖,站点总数将突破300座。


零碳解读:巧克力换电站占地面积不大,和一个标准集装箱大小差不多。当司机将新能源车开入换电站后,无须下车,只要在手机上下达指令,电站就会自动在车辆底部进行换电操作,整个过程用时远比油车加满一箱油要少。


5. 全球首个超阶零碳建筑在青岛启用


全球首个超阶零碳大楼今天8月24日在山东青岛正式启用。之所以叫“超阶”,是因为除了光伏发电外,这个大楼还通过梯次储能电池以及新能源汽车放电,实现100%绿能替代。该大楼的正式启用标志着我国在零碳建筑方面取得新进展。


该大楼高117米,共有23层办公区,日均用电量约6000度。目前,每天只需要300辆车为大楼各提供10度电,就可以为大楼解决近一半的能耗,每位员工还可以享受每度电差价1.2元的收益。


零碳解读:此外,大楼底部安装了14块淘汰的汽车动力电池作为“隐藏能源”,每日一充一放,可存储光伏多余电量及电网低谷时段的清洁能源,供高峰或阴雨天气使用,同时破解了动力电池回收难题。


该建筑还实现了新能源汽车与大楼的互动,新能源汽车可反向为大楼供电,进一步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和电网调节能力。


6. 全国绿电交易电量前七月同比增长超四成


国家能源局官微8月24日消息,2025年1-7月,全国累计完成电力市场交易电量3.5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2%,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61.2%,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其中,省内交易电量2.7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跨省跨区交易电量855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绿电交易电量181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2.1%。


零碳解读:2025年1—7月,全国绿电交易电量达181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2.1%,增速显著高于同期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电量(3.5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2%)。


C.“十四五”能源发展专项发布会速递


7. 每3度电就有1度绿电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在会上表示,“十四五”是绿色低碳转型最快的五年。我国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风电光伏每年新增装机先后突破1亿、2亿、3亿千瓦关口,实现台阶式跃升发展,发展速度和力度前所未有。能源消费“逐绿前行”,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就有1度绿电。


零碳解读:据王宏志介绍,“十四五”是能源改革持续深化、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的五年,国家能源局出台促进能源民营经济发展十条措施,绝大多数的光伏设备制造企业和60%以上的风电整机制造企业都是民营企业,有的核电项目民营企业参股比例达到了20%,可以说,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推动能源转型变革的重要力量。


8. 每5辆车就有2个充电桩


王宏志表示,国家能源局加快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有效满足了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2024年全国发电量超10万亿千瓦时,占全球1/3,能源生产总量折合约50亿吨标准煤,占比超全球1/5,保障了能源供应“量足价稳”。这五年,能源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连通海外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有力带动了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也为经济大省挑大梁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东部地区用能中,有40%来自“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北煤南运”等“能源大动脉”。“十四五”期间,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每5辆车就有2个充电桩,老百姓充电更省心。


零碳解读:截至7月底,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达1669.6万个,是“十三五”末的10倍,规模世界领先。同时,积极鼓励“开绿车、用绿电”,通过绿证绿电交易等方式,为新能源车主提供绿电服务,组织相关省份开展车网互动应用试点,电动车化身“移动充电宝”,支持用电“削峰填谷”。


9. 每3度电中有2度来自市场化交易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在发布会上介绍了一组数据:“十四五”以来,我国市场交易电量从“十三五”的10.7万亿千瓦时增长到23.8万亿千瓦时,翻了一倍还多。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例,从2020年的40%,提升到连续四年稳定在60%以上,大致相当于我们用的每3度电里面就有2度是直接通过市场交易方式形成的。


零碳解读:这一比例表明我国电力市场化程度已达到相当水平,市场主体可通过双边协商、集中竞价等多种方式自主决定电力交易量价,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10. 新增用电量来自“风吹、日晒”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杜忠明表示,今年上半年,风光发电量的增量超过了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也就是说,全社会用电量新增部分都是通过“风吹、日晒”获得的。


零碳解读:中国新增用电量,已基本实现“零碳增长”。“风吹日晒”不再是补充,而是主力。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崛起同样为全球能源革命和绿色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二、专题碳讨


东部40%的电来自“能源大动脉”,塞北的风点亮湾区的灯


广袤的西部北部地区,风能、太阳能、煤炭资源正通过跨越中国的能源大动脉,转化为东部沿海城市的灯火与动力,这是一场规模宏大的能量迁徙。


8月26日上午,国新办举行“十四五”能源发展专项发布会。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公布的数据令人震撼:东部地区用能中,有40%来自“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北煤南运”等“能源大动脉”。


这些跨越千里的超级工程组成了中国能源体系的“血液循环系统”,重新定义了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地理格局。在全球能源危机频发的今天,这条能源大动脉不仅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更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纽带。


图/ic


能源大动脉:中国式现代化的超级工程


中国的能源资源与经济发展呈逆向分布——西部北部能源丰富但经济相对落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但能源匮乏。这一基本国情催生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能源输送体系。


以“西电东送”和“西气东输”为例。


“西电东送”规模惊人,我国西电东送已形成北、中、南“三个通道”输电格局,煤电、水电、新能源“三类电源”配套格局。依托绿电交易,西电东送的绿色能源有力支撑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今年7月,南方电网、国家电网启动跨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广东、广西、云南三地超过20亿千瓦时的富余电力支援华东迎峰度夏。借助全国电力“大循环”的东风,区域绿电交流日益密切。


"西气东输"是我国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的输气管道,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东至上海。全线采用自动化控制,供气范围覆盖中原、华东、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国家管网集团为例,“十四五”期间,国家管网集团在长三角地区及周边地区建成投产了青宁管道、苏皖管道等天然气管道,新建投运管道里程超2200公里,进一步织牢了长三角地区紧密相连、高效协同的天然气能源动脉。日均分输量超1.45亿立方米,最高日分输量近2亿立方米,供气量约占长三角地区天然气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三,超2亿人口从中受益。


王宏志介绍,“十四五”是能源供应更足、韧性更强的五年。这五年,能源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连通海外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有力带动了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也为经济大省挑大梁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


绿色转型:塞北的风如何点亮湾区的灯


“塞北的风”点亮“湾区的灯”,核心靠三件事:发得出来、送得出去、用得起来——这背后是一套正在加速成型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


“十四五”能源发展专项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介绍,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走过了十年,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电力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变革的核心任务,就是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这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能源领域的关键落子和生动实践。“十四五”以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跨越和突破性进展。


李创军表示,我们像搭积木一样,逐步有序建立起一个品类多元、功能完善的电力市场。从空间上来看,有省内交易、也有省间交易;从时间上来看,有年度、月度交易,也有日内、实时交易;从交易品种来看,除了基本的电能量,还有调峰、调频、备用这些辅助服务品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还实现了跨电网经营区的常态化交易,真正让“塞北的风点亮湾区的灯”。


2024年,全国已有四个省份,新能源装机规模占比超过50%。其中,西部地区共占三个席位——青海、甘肃、宁夏。


这背后,是一座座风光电项目拔地而起。


截至2024年底,第一批50个“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已基本建成投产,装机规模超过9000万千瓦。50个项目中,39个位于西部,占比78%;9736万千瓦计划装机规模中,8455万千瓦布局于西部,占比87%。其中,建设规模排名前三的是——内蒙古(13个项目,建设规模3110万千瓦);陕西(3个项目,建设规模1250万千瓦);青海(5个项目,建设规模1090万千瓦)。


 8月26日,国家能源局确认跨电网经营区的常态化交易已实现。并且,我们已经基本建成了多层次、多品类、多功能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中长期和辅助服务市场交易实现全覆盖,现货市场正在全国范围内加快铺开,目前山西、广东、山东、甘肃、蒙西、湖北、浙江7个地区电力现货市场还有省间电力现货市场已经建成运行,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实现了连续运行,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超市”。跨电网经营区交易机制初步建立,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更加顺畅的自由流动。


“风在蒙西转,灯在珠江亮”——靠的是超高压电网这条“电力高速公路”和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这个“超级调度大脑”。


未来展望:能源大动脉在“双碳”目标下的新使命


在“双碳”目标下,能源大动脉被赋予新的使命。


传统大动脉主要解决“有电用”,今后首要任务是输送“零碳电力”。未来电网不仅是输电通道,更是“能量+信息+碳排放”三重路由。分布式光伏、储能、电动汽车、虚拟电厂将在用户侧大量并网,电网必须具备“源网荷储”实时互动能力,把每一度绿电“算清、调准、用足”。


对“十五五”新能源发展,国家能源局8月26日表示,风光要稳。针对新能源出力不稳定的特点,加快推动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建设。通过提升风光电发电预测精度,让电站和电网尽可能做到“心中有数”。通过风光水火一体化多能互补发展模式和联合调控运行,提升风电、光伏发电的自主调节和主动支撑能力。


在分类引导、合理布局集中式与分布式等各类新能源开发基础上,协同加强主网、配网、微电网建设,提升电网综合承载力,满足大规模新能源接网要求。积极推进跨省区输电通道和省间灵活互济工程建设,强化主网架结构,加快配电网改造升级,因地制宜推动智能微电网建设。同时,通过新一代煤电改造升级、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大力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


此外,国家能源局还表示,在持续提升电力消纳新能源水平的同时,我们也将积极拓展新能源非电利用途径,推动风光电制绿氢实现规模化应用,并向绿氢冶金、绿色合成氨、绿色甲醇、绿色航煤等方向延伸,开拓新的消纳空间。


能源大动脉的新使命,是构建一张“零碳、互动、全国统一、电氢融合、数字弹性”的未来电网,让西部的风、光、水,精准、实时、低成本地点亮并驱动整个中国的生产生活。


东部沿海的灯火辉煌背后,是数万工程师与建设者共同构建的能源网络,是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基础支撑能力体现。


从沙漠戈壁到滨海都市,从呼啸北风到璀璨灯火,这场跨越千里的能量迁徙正在重新书写中国区域经济版图。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陶野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