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王萍)8月28日晚,呷哺呷哺餐饮管理(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呷哺呷哺集团")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报告显示,呷哺呷哺集团整体收入为19.4亿元;净亏损较去年同期的2.74亿元收窄至0.8亿元,降幅达71%。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虽然亏损减少,但是其营收也同比减少了18.9%。
半年报显示,集团通过数字化供应链改造,打通供应商协同链路,升级物流枢纽及标准化流程,实现综合成本下降,其中资产减值损失同比降低64.1%。2024年,呷哺呷哺集团关闭了138家呷哺门店及73家湊湊门店,以此优化餐厅布局结构、关闭低效餐厅。
同时,呷哺呷哺集团对餐厅网络进行了焕新。财报中称,2025年上半年,呷哺呷哺在一线城市新开餐厅14家,新一线城市6家,二线城市6家,三线及以下城市6家,合计新开门店32家。其中一线城市开店数占比43.7%。多家新店开业期间表现优异,北京中交和美汇店翻台率达8.4翻,上海满天星店达7.1翻,上海航头浦乐汇店达6.5翻。
具体到各个品牌,呷哺呷哺利润由2024年上半年的406万元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的2973万元。湊湊通过产品创新和场景拓展,积极探索火锅正餐外的消费场景,于2025年6月尝试推出商务午餐、午市一人食等新型增长点产品,切入白领午餐需求场景。调味品业务表现突出,2025年上半年收入达4716万元,同比增长4.8%。
外卖业务方面,2025年上半年,呷哺呷哺外卖业务单店月销售额从2024年上半年的3.53万元增长至4.27万元,增长20.9%。上半年整体订单量增长超过55%,带动外卖毛收入同比增长22.4%。
有业内人士认为,呷哺呷哺集团数字化供应链与战略性闭店共同发力,使其短期减亏成效显著。但收入下滑的隐忧不容忽视,折射出单店盈利能力仍待修复。有专家表示,呷哺呷哺当前策略类似2022年海底捞的“啄木鸟计划”,通过牺牲规模换取效率。关闭低效门店必然导致营收收缩,但这是必须经历的阵痛。
今年7月,呷哺呷哺集团正式启动“凤还巢”计划。呷哺呷哺集团方面表示,截至8月,该计划已落地5家合伙门店,主要分布于京津冀地区。相关餐厅利润率均在30%以上,单店月营业额均超35万元,翻台率保持在3次以上,投资回收期最短为4个月,最长为10个月。“凤还巢”计划也成为业内关注的、呷哺呷哺集团以组织变革“破局”的重要举措。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该举措的机遇与风险同在:既要保证所有门店口味统一,又要给合伙人自主空间,对管理能力是极大考验。
编辑 王琳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