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是高三,现在是三高”。这句玩笑背后,却藏着一个严峻的公众健康挑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问题,正日益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隐形杀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心脏中心主任翟光耀表示,由于高血脂在早期和中期并无明显症状,导致患者极易忽略高脂血症进展,目前已是“三高”中极为薄弱的环节。


几类人群应警惕高血脂风险


《“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显示,在不同研究中,高达61.5%的高血压患者合并有血脂异常,65.8%的血脂异常患者合并有高血压,67.1%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血脂异常。因此,推进“三高”,做好血压、血糖、血脂的规范化管理被纳入《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另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数据,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中,高脂血症的总体患病率高达35.6%,这意味着每3-4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高脂血症患者。翟光耀指出,在“三高”中,血脂异常在早期甚至中期几乎没有任何症状,最容易被忽视。如果有症状一定是血脂异常导致了器官损害或者病变。


尽管血脂异常没有明显症状,有几类人群需要对血脂异常打起十二分精神。“遗传因素在血脂问题中占比超过五成,如果父母、兄弟姐妹有高血脂、心梗、脑梗病史,你出现血脂异常的风险会明显升高。这类人更要早筛查、早管理,别等发病才重视。”翟光耀进一步表示,比起全身均匀肥胖,“肚子大、两头窄” 的腹型肥胖更危险。这种体型意味着内脏脂肪多,会引发慢性炎症,加速血管老化,和血脂异常互为因果。


“尤其是女性,从围绝经期到绝经后,一定要把血脂‘上上铃’。”翟光耀强调,女性进入围绝经期后,生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会发生一系列“断崖式”变化,雌激素水平整体下降,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也会相应增多。


根据风险等级明确降脂目标


血脂异常没有任何“自查信号”,只能通过血脂检测发现。《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建议:40岁以下成年人每2至5年进行1次血脂检测,40岁及以上成年人每年至少应进行一次,应包含一次脂蛋白检测。


血脂检测只是第一步,正确解读检测报告同样关键。翟光耀表示,公众不要盲目相信检测报告中的“参考范围”,也不要纠结于其中箭头的上下指向。拿到检测报告,先找医生判定自己的风险等级(低危、中高危、极高危、超高危),再以此明确属于自己的降脂目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的首要降脂干预靶点,已确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且发生过≥2次严重事件的超高危患者需要将LDL-C需降到1.4mmol/L以下,且较基准线降低幅度>50%。


翟光耀建议,提升血脂管理水平,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合理膳食、少吃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车等),戒烟限酒,规律入睡。如果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后,血脂还是不达标,一定要遵医嘱用药,且需长期规范化服用,切不可擅自停药。


心脑血管疾病虽然凶险,被称为“常见病中的癌症”,但它可干预且效果立竿见影。翟光耀表示,通过科学管理“三高”,尤其是其中最“沉默”的高血脂,我们完全有能力守护好自己的心脑健康。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校对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