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前列腺癌年新发病例在男性泌尿生殖系统肿瘤中位列首位。在近日举行的“健康起跳 深度速度有态度”前列腺癌科普公益项目启动仪式上,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龚侃教授表示,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升高,建议50岁以上男性定期进行PSA(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存在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需提前至45岁。
数据显示,我国前列腺癌年新发病例13.42万,在男性泌尿生殖系统肿瘤中位列首位,且发病率与死亡率仍逐年增长,成为威胁中老年男性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龚侃教授表示,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升高,规范筛查PSA往往是对抗前列腺癌的警戒线,“建议50岁以上男性定期进行PSA检测,存在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需提前至45岁,争取尽早发现、尽早干预。”目前,规范的PSA筛查已经使越来越多的早期前列腺癌患者实现临床治愈,但由于前列腺癌早期症状隐匿、社会早筛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我国前列腺癌患者确诊时已出现远处转移的比例超过30%,整体预后较差。“如何有效控制晚期患者的疾病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始终是医学界探索的核心方向”,龚侃教授指出,近年来新型内分泌治疗药物、靶向药物等创新治疗方案的问世,正在让患者的生存期不断突破,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在晚期前列腺癌的治疗评估中,PSA的深度速降则是良好预后的关键“信号灯”,“在评估治疗效果时,我们不仅要看PSA是否下降,还要看PSA是否在早期就实现了快速、深度的下降。研究表明,接受新型内分泌治疗的患者若在3个月内PSA水平迅速降至0.2ng/mL以下,其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均显著优于PSA下降不足的患者;而3个月及6个月实现PSA降至0.2ng/mL以下的患者,其疼痛、疲劳等生活质量指标都更好,这意味着这些患者不仅生存期延长,生存质量也有了积极改善。”龚侃教授建议,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应密切关注PSA变化,与医生共同制定个体化的监测、适时调整方案,向“活得更长、活得更好”的治疗目标努力迈进。
“通过科学规范的治疗和护理,晚期前列腺癌患者也能拥有较好的生活质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护士长贯华教授介绍,通过规范的用药指导、心理疏导及PSA监测等科学护理手段,许多患者不仅实现了病情的有效控制,更重建了对生活的期待。“来自家人、医护和社会的支持,就是患者迈向康复最坚实的后盾。”
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