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消息,7月,中国企业信用指数为160.10,总体保持高位运行态势。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在全行业排名中依然仅次于金融业,稳居第二。
具体来看,7月,信用指数排名前五的行业分别为金融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制造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在各行业指数普遍有所下降的背景下,农、林、牧、渔业指数排名大幅上升,采矿业指数逆势增长,显示持续向好态势。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在今年上半年以及刚刚出炉的7月排名中均稳居全行业第二,充分体现了该行业在信用体系建设、合规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其在保障能源安全、服务民生需求的同时,持续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强化契约精神,推动全产业链信用环境不断优化。这一成绩的取得,既得益于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和监管机制的不断完善,也反映出电力等相关行业企业自身在诚信文化培育、风险防控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扎实努力。
就以电力行业举例,多年来电力行业围绕“信用治理现代化”进行系统性建设的结果,核心经验可以概括为“起步早、标准全、抓手实、场景多、影响大”。电力行业通过近二十年的持续投入,率先把“信用”做成了可量化、可交易、可监管的生产要素。
2007年,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电联)就受商务部、国务院国资委委托,率先试点行业信用评价;2017年起又承担国家发改委委托的信用体系建设专项任务,形成了覆盖全行业的制度框架。国家层面也陆续出台多项电力行业信用建设指导意见,逐步构建起以信用评价为基础、以分级分类监管为核心、以信息共享为支撑的现代化信用治理体系。行业率先推出信用承诺制、信用报告应用、黑名单联动惩戒等机制,实现了从发电、输电到配电、用电的全链条信用闭环管理。近年来,随着“信用电力”平台的上线与迭代,电力企业信用数据得以实时归集、动态评估和跨部门共享,进一步夯实了信用管理的技术底座。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陶野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