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刷新你对“绿色转型”的认知了!
日前,新京报零碳研究院2025年度绿色发展案例征集顺利落下帷幕。经过严格筛选,近百份来自全国的优秀案例成功入围,为我们观察中国经济的“含绿量”提供了一个生动窗口。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案例透露出一个强烈信号:中国绿色发展的“单点突破”正在演变为“系统革新”,一场跨行业、多维度的协同变革正在上演。
统计显示,今年征集案例在保持制造业领先优势的同时,呈现出跨行业协同、系统化创新和全球化布局的新特征。与去年相比,绿色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均有显著提升,特别是在创新整合与国际合作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谁在领跑?制造业地位稳固,金融与科技“双翼”助力
从案例看行业分布,绿色转型的“主力军团”阵容清晰。制造业、金融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成为绿色转型的主力军,三者合计占比达57.3%。
其中,制造业以32.6% 的占比一马当先,较去年有所提升,显示出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持续深化。金融业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并列第二(均占12.4%),成为绿色转型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一个提供“资本活水”,一个提供“数字引擎”。此外,电力、批发零售、房地产等行业也积极投身其中,勾勒出一幅“百业共绿”的繁荣图景。

制图/新京报 许骁
在参与规模上,10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是绝对主力(占78.7%),它们带动了转型的大方向,较去年的68.5%有显著提升;同时,每五份案例中就有一份来自中小微企业,展现了“船小也好调头”的灵活创新。

制图/新京报 许骁
风向在哪?六大赛道火热,“年度绿色贡献”最受关注
今年案例征集设置了“零碳新基建”“链条新动能”等六大类型以及“年度绿色贡献”特别案例,其中“年度绿色贡献”案例占比最高,达24.7%,凸显企业不再只盯着单一技术或产品,而是更看重综合性的绿色价值创造。
“零碳新基建”和“链条新动能”“生活新范式”分别占比16.9%和15.7%、15.7%,说明从基础设施、产业链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绿色变革正在同步发生。

制图/新京报 许骁
“资本新流向”和“技术新突破”分别占比12.4%和11.2%,反映了金融支持和技术创新的关键作用。“出海新标杆”占比3.4%,虽然占比尚小,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亮点,意味着中国的绿色解决方案开始走向世界。
怎么变“绿”?不能“单打独斗”,要靠“组合拳”
今年的案例揭示了一个核心趋势,绿色转型已告别“一招鲜”,进入打“组合拳”的阶段。
创新不再是“点状”的,而是“网状”的。制造业的流水线,正从“换盏节能灯”升级为“全生命周期碳管理”;金融机构,从提供绿色贷款进阶到构建覆盖企业全成长周期的 “绿色资本生态”;科技公司,则从降低自家机房能耗,转型为各行各业赋能的 “数字化减碳管家”。
措施上,“技术+管理”是标配,国际合作成热门选项。超84%的案例押注技术创新,超78% 的案例注重管理优化,两者如同双腿,支撑企业绿色前行;约65% 的案例涉及国际合作,无论是引进技术还是输出模式,“全球化”正成为绿色转型的加速器;此外,循环利用、政策响应、节能改造和公众参与等措施也得到广泛应用,形成了多措并举的推进格局。

制图/新京报 许骁
可持续发展已成共识,下一站是“无处不在的绿色”
翻阅这近百份案例,“可持续”、“低碳”、“减排”是最高频的词汇。这不仅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更是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分析显示,“可持续”出现42次,“低碳”40次,“减排”26次,表明可持续发展和低碳转型已成为企业共识。在减排节能方面,“节能”出现19次,“零碳”12次,“可再生”11次,“碳足迹”9次,反映企业正从能源结构优化延伸到全生命周期碳管理。

制图/新京报 许骁
这些数据表明,2025年中国绿色发展正从探索阶段迈向系统深化阶段,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和国际合作的多轮驱动,构建起更加立体、全面的绿色发展体系。未来,需要进一步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加强国际合作深度、拓展创新广度,让绿色发展成果惠及更广泛领域。
从工厂车间到金融街,从数字云端到寻常人家,绿色发展的脉络正变得更加立体和清晰。新京报零碳研究院将持续追踪这些前沿实践,与您一同见证并推动这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
(本文数据来源为新京报零碳研究院2025年度征集的有效案例统计分析。)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陶野
编辑 陈莉
校对 穆祥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