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消费升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新消费”正在深刻重塑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生活场景。消费不再只是交易行为,也成为生活方式与文化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11月25日,新京报贝壳财经会客厅举办“新消费与好生活”沙龙,来自学术界、行业研究机构、投资机构及文旅、消费企业的十余位嘉宾齐聚,通过跨领域交流,深入探讨新消费趋势、产业变革与美好生活。


沙龙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魏翔表示,中国消费市场正经历结构性变化,其中最突出的是“消费者主权正在加速替代生产者主权”。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魏翔


魏翔指出,今年在多座城市开展的消费活力调研显示,消费者需求正成为供给侧生产方式的主导力量。“过去是生产者说了算,现在逐渐变成消费者说了算。”他举例,走红的酒店预订平台“惠选”便体现了这一趋势。与传统平台由供给端主导不同,该平台由消费者报出条件和价格,酒店根据需求抢单,从而让服务围绕消费者个性化诉求组织,“使供给更加贴近真实的、具体的乃至末梢的需求。”


这一逻辑在城市更新和文商旅融合中同样明显。魏翔介绍,北京通州正在打造“市民大集”,在政府引导下兼具文化、商业与旅游属性;杭州良渚的“飞鸟集”则因地制宜吸引市民和游客参与。他指出,过去这些集市多为供给端主导,如今越来越多的地方从实际需求出发,推动集市向消费者主权转型,“这是城市更新的重要风向,也是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


谈及服务业技术革新,魏翔强调,AI在工业和服务业满足需求的逻辑不同。他表示,在工业领域,AI主要以“人工替代”为核心,通过替代人工提升效率和流程标准化,因此可以理解为“降低生产的温度”。而在服务业,尤其是文旅领域,AI要实现创新,关键在于“人机协同”。“AI必须成为专业人员的助手,而不是取代他们。”他解释,导游、司机、计调人员等专业服务具有高度情感化、人性化和非标准化特征,AI的作用在于提升效率和扩展能力,而非削弱角色。他形象地总结:“如果AI在工业领域是让生产更冷、更标准,那么在服务业,它应让生产更暖、更有人情味,同时效率不下降。”


魏翔表示,无论是消费者主权的强化,还是AI在服务业中的角色重塑,都指向同一趋势:未来的服务消费将更加定制化、体验化、情感化,同时高度依赖技术与人的深度协同。“理解并拥抱这种变化,将是推动中国消费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曲筱艺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