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王卡拉)许多中老年朋友都知道控糖,却不知道身体里潜伏的病毒,可能让多年控糖的努力付诸东流。11月26日,在国家老年大学的开放教室内,一堂面向50岁以上“备老人群”的健康第一课正式开讲。与往常的健康养生课不同,这堂课聚焦了一个易被忽视却危害甚大的健康问题——带状疱疹与糖尿病共病的“恶性循环”。


这堂名为“糖疹联防,稳住血糖”的乐龄健康第一课,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指导,国家老年大学等联合发起,希望通过系列化、常态化的健康科普课程,以中老年常见慢病及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为切入点,提升健康素养并呼吁警惕共病风险,唤醒其“主动健康”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50岁及以上中老年及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均为高风险人群。除了皮肤损伤外,疼痛是带状疱疹的典型症状,可贯穿整个病程,其痛感常被描述为如灼烧、电击、刀割、针刺、撕裂般。老年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更常见且多为重度,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导致焦虑、睡眠障碍,甚至永久丧失自理能力。另外,相较于年轻患者,老年患者更容易罹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而PHN会进一步导致患者药物依赖、抑郁。可以预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带状疱疹将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而当年龄因素叠加慢病时,带状疱疹的危害性会进一步加剧——慢性病患者罹患带状疱疹后,其严重程度高于非慢性病患者,且带状疱疹会影响慢病控制。以糖尿病患者为例,一旦糖尿病叠加带状疱疹,这一恶性循环会被迅速激活,不仅让糖尿病患者痛感更强,患PHN风险也增加,还会因剧烈疼痛可能引发的应激反应,导致其血糖升高。此外,糖尿病与并发感染可形成恶性循环——感染导致难以控制的高血糖,而高血糖进一步加重感染。


“带状疱疹的治疗多以抗病毒及对症治疗(镇痛)为主,许多患者的治疗要经历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这不仅关乎患者身心健康,还会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照护负担。”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强调,对患者而言,带状疱疹的患病过程太痛苦,建议高风险人群要树立“主动预防优于被动治疗”的观念,通过接种疫苗等科学手段提前干预,避免带状疱疹带来的多重健康威胁。


正值秋冬季节,中老年人尤其是本身罹患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也同时面临带状疱疹、流感、肺炎球菌性疾病等感染性疾病的风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晓蕙呼吁,鉴于糖尿病与带状疱疹之间的共病机制,临床管理思维亟须从“单独控糖”转“共病联防”,在临床管理路径中主动纳入对带状疱疹等共病风险的评估与预防指导,比如在患者血糖控制稳定时,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对糖尿病患者管理自身基础疾病、减轻感染性疾病的叠加负担,有着积极意义。


“作为推进‘医防融合’、开展慢病管理的‘主阵地’和‘第一道防线’,我们社区卫生中心已正式纳入国家级慢病防治技术推广网络,并在探索适用于城市社区的‘防治管’一体化服务模式。”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林财威表示,社区医生的关键职责之一,就是进行精准的健康教育和个体化指导,助力扭转“得了慢病就只能被动应对”的观念。建议广大中老年人,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在病情稳定期,可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其他专科医生咨询,可考虑科学接种疫苗来降低罹患带状疱疹的风险。


校对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