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至22日,“香港海运周2025”举办。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潘亦纯 摄


在香港空运货站有限公司(Hactl)的办公区,一张颇具艺术感的茶几静立其间。它曾是废弃的货运材料,经再造重生,成了当下Hactl甚至香港航运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缩影。


11月16日至22日,“香港海运周2025”举办。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今年第九届海运周以“航向绿色未来”为主题,汇聚了“2025世界航商大会”和“亚洲物流航运及空运会议”等旗舰活动。


海运周期间,新京报贝壳财经走访了香港国际机场、现代货箱码头、香港空运货站、敦豪中亚区枢纽中心等多家机构。对话间,负责人传递出相同的信息:即便当前全球贸易、航运面临诸多挑战,仍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减少碳排放、使用新技术提高效率等,成为香港航运业破局的主流方向。这与香港强化“超级联系人”与“超级增值人”的双重角色不谋而合。


绿色转型成航运业共识 国际绿色燃料联盟成立


从香港起飞,5个小时内便可到达亚洲大部分城市,天然的地理优势,让香港成为亚洲的主要地区枢纽,更成为内地联通世界的中心。


若以增加值及受雇人数计算,贸易及物流业是香港四大经济支柱之一。2023年,贸易及物流业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GDP)的18.8%。


贝壳财经记者走访了解到,香港在转口贸易方面优势显著,但目前也在探索绿色转型,为贸易、航运业增值。几乎所有受访机构均将使用绿色燃料、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发展方向。


以香港空运货站为例,其承诺于2030年回收及循环再用的废弃物达75%。同时承诺以2018年的排放量为基准,在2030年前减少范畴一和范畴二的温室气体绝对排放量50.4%,在2030年前减少范畴三的温室气体绝对排放量50.4%,且减少能源耗用20%。


截至2024年,香港空运货站的回收及循环再用的废弃物达67.9%。自2018年,其范畴一及范畴二的温室气体绝对排放量减少29.3%。


现代货箱码头也提出了长远减碳目标,即于2030年在营运中将直接温室气体排放达到0,且致力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


香港付货人委员会主席林宣武表示,香港运输及物流局已于今年发布《物流业ESG发展路线图》,为行业确立了清晰的ESG目标与实施路径,是行业走向绿色转型的关键里程碑。“在全球经济局势多变、挑战重重之际,ESG已经成为提升香港贸易与物流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引擎。”


不过,林宣武认为,香港物流业使用绿色燃料仍存在诸多挑战,如绿色燃料的供应还不稳定,供应量也不足以完全覆盖需求等。


在这方面,香港正加速布局。在11月17日的2025世界航商大会上,“国际绿色燃料联盟”(IGFA)宣布成立,首批30余家全球产业机构共建航运脱碳生态圈。


同日,中集安瑞科携手招商轮船、中石化香港在大会上宣布,三方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动香港实现航运绿色甲醇加注。


AI等科技成航运业“增值”方向 大湾区港口可有不同定位、共同增长


除了绿色转型,科技也成为香港航运业“增值”的一大方向。


中亚区枢纽中心是全球三大枢纽中心之一,也是亚洲唯一的全球枢纽中心。贝壳财经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中亚区枢纽中心的自动化货件处理系统采用创新的分类系统,能有效将货件分类至所属目的地的管道,提升货件处理效率。同时,其使用自动X光扫描系统,货件检查速度提升了2倍,配合立体影像处理、自动选择及智能显示等技术,检查更精准。此外,其还在多个环节使用了AI技术,进一步提升效率。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在“亚洲物流航运及空运会议”上,AI也是参会嘉宾关注的焦点。有嘉宾认为,对于企业而言,AI不能只是一个口号,必须创造价值,比如提高生产力、提升客户服务体验、优化成本与效益等。其中,可靠的数据将更能让AI发挥作用。“如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AI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可能产生一些泡沫,但这并不影响AI改变我们的生活。”


此外,在全球贸易环境面临较多不确定性之下,如何让供应链更稳定,也引发了各方热议。有嘉宾认为,多元化非常关键,中国是供应链上非常重要的一环,但企业也需要与其他国家扩大合作,多元化布局有利于企业应对全球地缘政治及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同时,当下,与合作伙伴形成更紧密的关系已经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找到正确的合作伙伴,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实施正确的解决方案,共同克服困难。


如今,香港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期,面临来自大湾区及亚洲其他地区的竞争。香港贸发局副总裁刘会平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等媒体采访时表示,大湾区内不同港口可以有不同的定位,相互协调,发挥所长,实现共同增长,共同面对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竞争。“面对亚洲其他港口的竞争,香港并不担忧,我们是世界进入内地超大市场的门户,这也是我们的优势。近期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将在未来五年为市场带来诸多新增长机遇,其他地区的机遇香港也在探索,因此,我对香港未来发展的态度非常积极。”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潘亦纯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