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王卡拉)近日,在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第十二届脐带血大会新闻发布会上,七家卫健委批准设置的脐带血库联合启动《协同发展,加大脐带血采集存储,推进脐带血临床研究应用,助力中国生物医药发展的联合行动计划》(简称“联合行动计划”),利用各自优势,协同进行针对性研发,形成优质方案,最终把科研成果共同推向临床。
北京市脐带血库技术中心主任魏晓飞介绍,中国脐带血储存及应用已经超过三十年。中国七家脐带血库累计储存脐带血超过245万份,脐带血出库应用超过45000份,已经为人民健康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联合行动计划”启动后,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广东省、山东省、四川省、浙江省七家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将在2026年至2030年,进一步扩大脐带血的科普宣传,提升公众对脐带血及细胞治疗的认知;促进临床机构脐带血采集质量的提升;确保脐带血制备和冻存质量;持续推动脐带血临床应用;推动临床及科研机构针对脐带血的研究及转化。
“目前脐带血治疗的疾病种类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逐步拓展至免疫缺陷病、遗传代谢病乃至部分神经系统疾病,覆盖病种近80种。”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孙自敏教授介绍,脐带血移植已是一项成熟技术,被全国越来越多移植中心所采用,成为许多血液病及罕见病患者的治愈希望。脐带血移植的适应症和其他干细胞移植的适应症相似,未来脐带血移植主要向恶性血液病、造血衰竭性疾病的高危难治疾病拓展,向大体重及老龄化拓展,同时也会向儿科的先天遗传代谢性疾病,甚至向渐冻症这种难治疾病拓展。
“脐带血的价值,早已超越传统的血液系统疾病治疗范畴。临床实践表明,它在儿童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正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北京京都儿童医院孙媛教授表示,脐带血细胞可通过免疫调节、组织修复、抗炎、促进血管形成及调节微环境等多重机制,在自闭症、脑瘫、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等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治疗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在传统移植领域,自体脐带血移植在治疗儿童血液肿瘤及先天性疾病中展现出随时取用、无需配型、获取迅速且移植物抗宿主病风险更低等独特优势,为患儿提供了更加安全、高效的治愈机会。
今年11月,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北京市脐带血库正式启动《自体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回输预防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临床应用研究》项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陈佳教授介绍,此次临床立项是基于前期大量的基础研究和部分临床实践成果,将对已存储脐带血的早产儿进行自体脐带血的回输治疗以及进行长期跟踪随访,验证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在治疗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简称“BPD”)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高危早产儿BPD防治提供新的临床解决方案。
“无论未来应用于移植还是再生医学,脐带血的价值都在于高质量成功地采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刘国莉从妇产科学角度探讨了脐带血采集规范的重要性,并呼吁不要浪费这份宝贵的生命资源。
校对 赵琳
封面图片/北京市脐带血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