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老百姓而言,对‘好房子’的核心期待其实很简单,没有质量通病。”“建设‘好房子’是一项系统工程。”“‘好房子’需要为老百姓提供情绪价值。”……11月18日,在由新京报贝壳财经会客厅举办的以“‘好房子’的时代命题——解读‘十五五’规划建议下房地产发展新路径”为主题的沙龙活动上,参会嘉宾围绕“好房子”的标准定义、建设路径、问题与堵点等核心议题深度碰撞,讨论氛围热烈而浓厚。


与会嘉宾包括中国房地产协会副秘书长李国彦,中国建科所属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郝学,北新建材党委副书记、董事张静,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炜,海尔智慧家庭华北区域负责人付海涛,北新建材战略营销部总经理毛欣飞等。


“好房子”需要让“群众满意”


什么是“好房子”?如何建设“好房子”?业界形成的共识是“群众满意”,而非等同于豪宅。对普通百姓而言,“没有质量通病”是最朴素的期待,漏水、隔声差、串烟串味等长期未决的问题,成为影响居住体验的关键痛点。


针对新建房与存量房两大市场,李国彦提出“分类施策、整体提升”的路径。在其看来,新建住房按“好房子”新标准建设是必然趋势,无需过度担忧。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秘书长李国彦。


活动现场,一位开发企业代表表示,当前,市场压力倒逼开发商持续提升产品力,如今房地产行业正掀起“内卷潮”,卷配置、卷精装、卷会所、卷园林,这两年市面上产品的品质实则越来越好。“抛开价格因素,客户真正关注的是未来的生活方式。首先是空间需求,室内空间需满足舒适化、多样化、人性化、全配置的要求,承载起未来生活的所有想象;其次是邻里关系与社区氛围,客户不愿只购买钢筋水泥的‘盒子’,更渴望拥有一个公共活动空间丰富、精彩的社区。”

“好房子”的内涵也不断丰富。王炜表示,“好房子”更需要为老百姓提供情绪价值。“目前很多项目虽引入了AI智能手段,但他走访过好房子科技展18间样板间后发现,这些AI多是被动式响应。其实消费者期待的智能,是像家人一样的主动关怀——比如回家时能收到‘辛苦了、累不累’的问候,这需要AI技术进一步调整优化。”


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炜。


张静指出,如今行业转型已进入深水区,需要新的形态打破困局。一方面,情绪价值能催生新需求,比如智能门锁、智能马桶等便捷舒适的产品,或是新型保暖建材石墨烯,都能提升居住幸福感;另一方面,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也能为市场提供新的供给。


北新建材党委副书记、董事张静。


郝学则认为“好房子”的核心是全功能、全周期适配。全功能意味着能实现拎包入住,满足居住者现阶段的生活需求;全周期则包含两层含义——房子的全生命周期与人类的全生命周期,要用房子的全周期适配性,去匹配人不同生命阶段的需求。未来的“好房子”没有固定答案,最终会由居住者根据自身需求给出多样定义。“作为行业参与者,我们无需预设所有可能,只需为年轻人留下无限的创新空间即可。”

中国建科所属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郝学。


而对于存量住宅,李国彦认为,我国现有三四百亿平方米的存量住宅,其中有相当部分设计标准低、建造质量差,渗漏、串味儿、不隔声等质量通病普遍存在,老百姓居住满意度很低。如何让这些房子升级为“好房子”,更是一个重要挑战。


李国彦观察发现,当前,很多老旧小区改造多是更换上下水管道等基础操作,串味儿、隔声差等核心问题仍未解决。因此,老旧小区改造也应有相应标准,要尽量通过改造最大程度提升住房品质,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好房子’不等于豪宅,大多数人居住的仍是普通住宅,如何让普通住宅达到‘好房子’标准,是行业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李国彦如是说。

系统思维+跨界融合破解行业痛点


“好房子”建设绝非单一环节的升级,而是涉及设计、建造、开发、运维、服务的系统工程,需要破解标准不统一、需求与设计脱节、政策与市场协同不足等多重堵点。

围绕“好房子”建设,付海涛透露,其所在企业围绕4个方向展开:全场景智慧生活定制能力,量身定制“智慧厨房”“智慧阳台”等全屋智慧场景解决方案,让家庭生活更舒适更健康;构建全周期主动感知服务能力,依托于智家大脑Uhome大模型,让智慧家庭从“被动响应”升级为“主动服务”;全流程设计交付与管理能力,打通设计、交付全链条,通过海尔智家App全周期管理家庭状态;“开放协同”的生态聚合能力,联合众多领域的优秀生态资源,打破行业边界,实现资源最优配置。“通过产品创新、场景融合与生态协同,助力‘好房子’落地。”

制度层面,工程质量缺陷保险被寄予厚望。活动现场,李国彦呼吁将工程质量缺陷责任险纳入“好房子”建造,从制度上解决住宅全生命周期的维护和保养问题,为“好房子”建设保驾护航。


产业融合是提升产品力的核心路径。王炜认为,当前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十五五”期间能否走出调整周期,关键在于建筑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聚焦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三大方向。具体而言,可重点向两个行业靠拢:一是信息制造业,二是现代服务业。通过跨界融合,建筑业将以全新形态呈现更优质的房屋建筑产品。


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协同不可或缺。毛欣飞表示,一方面需要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政策,鼓励新材料、新工法与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需建立行业强制性基本标准,引导企业从低价竞争转向品质、品牌、服务的价值竞争,破解“内卷”困局。


从政策顶层设计到企业实践探索,从存量升级到新品创新,“好房子”建设正在重塑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逻辑。随着标准体系的完善、制度保障的加强与产业生态的优化,更多安全舒适、绿色智慧、贴合民生需求的“好房子”将走进百姓生活,让“住有优居”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段文平

摄影 李学浩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