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与净利润双降、备案产品抽检不合格,兰亭科技正面临着多重危机。11月18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获悉,由深圳市兰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兰亭科技”)备案并生产的1批次“TOP TIME抗皱紧致舒缓雾化精华水”登上质检“黑榜”,原因是菌落总数超标。
品控“翻车”,备案化妆品被检出菌落总数超标
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关于48批次不符合规定化妆品的通告(2025年第41号),在2025年国家化妆品抽样检验工作中,经广西壮族自治区药品检验研究院等单位检验,共有48批次化妆品不符合规定,涉及千百黛、康之本、威蒂娜等品牌,涵盖护发素、精华乳、面膜、精华水等品类。

图/关于48批次不符合规定化妆品的通告截图
其中,经福建省食品药品质量检验研究院检验,1批次规格为300ml的“TOP TIME抗皱紧致舒缓雾化精华水”被检出菌落总数不符合规定,检验结果为1.7×10³CFU/ml,规定要求为≤1000CFU/ml。

图/国产普通化妆品备案信息平台截图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查询国产普通化妆品备案信息了解到,该产品的备案编号为“粤G妆网备字2024141042”,备案日期是2024年4月6日,备案人和生产企业均为深圳市兰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菌落总数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每克(每毫升)检样所生长出来的细菌菌落总数,表示着产品受细菌污染的程度,是关系到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健康、安全的重要指标。使用菌落总数超标的化妆品,如果皮肤上有微小的伤口便可能引起感染或炎症。
正常情况下,化妆品不会出现菌落总数超标的情况,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环境不达标,或包装容器消毒不彻底、原料出现污染才会导致微生物繁殖生长。《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明确规定了化妆品中菌落总数的限值,其中,眼部化妆品、口唇化妆品和儿童化妆品菌落总数不得大于500CFU/ml(g),其他化妆品菌落总数不得大于1000CFU/ml(g)。
通告指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要求北京、辽宁、上海、浙江、福建、河南、湖南、广东、四川等省(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不符合规定化妆品涉及的注册人、备案人、受托生产企业等依法立案调查,责令相关企业依法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并开展自查整改。
针对备案化妆品抽检不合格一事,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多次致电兰亭科技,但截至发稿,电话未获接通。
上半年由盈转亏,电商业务营收下滑15.81%
官网信息显示,兰亭科技成立于1993年,主营业务是以护肤品为核心的大健康产品的研发、生产、经营和销售。2014年8月,兰亭科技于新三板挂牌。目前,该公司产品以自主研发生产的中高端护肤品为主,拥有主力品牌“兰亭LANTERN”,产品涵盖面霜、精华、面膜等品类。
不过,这家曾被誉为“国货之光”的老牌企业,正面临着营收与净利润双降的挑战。
今年上半年,兰亭科技实现营业收入1.41亿元,同比减少9.08%;毛利率由上年同期的66.97%降至58.65%;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72.09万元,同比由盈转亏,上年同期为114.65万元。
按产品划分,报告期内,该公司核心的护肤产品营收同比下滑18.68%至9656.21万元,毛利率较上年同期下滑2.81%至70.87%;由于子公司兰亭肌护的健康产品销量下滑,健康产品的收入同比减少了75.19%至126.53万元;其他业务营收同比下滑21.33%至300.42万元;彩妆和洗沐产品的营收则分别同比增长1.05%、116.94%至1703.85万元、2329.83万元。
从渠道来看,兰亭科技在国内市场以线上为主力渠道。今年上半年,其电子商务业务营收9706.01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15.81%,营业成本也同比下滑1.94%。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新型营销渠道发展越来越快,线上线下化妆品零售渠道的竞争不断加剧”,兰亭科技在半年报中强调了线上渠道的重要性,“如果未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电子商务模式持续保持高速发展和演变,而公司未能在上述进程中抓住发展机遇,将会对公司的市场份额和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战略层面,兰亭科技将“双转型、三突围、四定位、新高度”作为工作重点,最终计划发展成为“一个面向全球的大健康产业的数字化国际性企业”。尽管该公司称其产品以自主研发生产的中高端护肤品为主,但与销售费用相比,其研发投入并不算高——今年上半年,兰亭科技的研发费用同比增长4.66%至690.6万元,研发费用率约4.89%,同期,该公司销售费用率达46.54%。

图/兰亭科技半年报截图
此外,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兰亭科技的现金流状况面临不小压力。今年上半年,该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852.39万元,同比减少了11.9%;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减少8.61%至-48.37万元。截至上半年末,其短期借款达4491.16万元,较上年期末增长59.14%,占总资产的比重也从10.15%增至15.53%,主要原因是“公司为了业务需求,增加银行贷款。”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李铮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穆祥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