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7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开幕前夕,于巴西贝伦举行的贝伦气候峰会闭幕。包括中国在内的40多个国家和欧盟共同签署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关于饥饿、贫困和以人为本的气候行动的贝伦宣言》(以下简称《贝伦宣言》)。该宣言直面气候变化影响的严重不平等问题,旨在将保护最脆弱群体置于全球气候行动的核心。
直面不平等,推动根本性转变
宣言开篇明确指出,尽管各方已做出并将继续努力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但其负面影响已然显现,且分布极不均衡。气候变化正加剧饥饿、贫困与粮食不安全,威胁水资源获取,损害健康并导致死亡率上升,对贫困及脆弱群体造成尤为沉重的打击。
为此,《贝伦宣言》呼吁进行“根本性转变”,承诺将应对气候影响的不平等分配作为气候行动的中心宗旨,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特殊需求和情况的原则保持一致。宣言强调,推动强有力的、以人为本的气候应对措施,将有助于实现公正转型,并逐步实现适足食物和社会保障等人权。
三大行动支柱与实施路径
《贝伦宣言》围绕三大核心领域作出具体承诺,并规划了实施手段与追踪进展的量化目标。
第一大领域是,以社会保护构建韧性基础。承诺扩大适应气候变化的社会保障和紧急援助体系,将其与早期预警、防灾备灾、预期行动及损失损害应对机制相结合,并联系营养、教育、生计等服务,以支持公正转型,保护生命与尊严。
第二大领域是,支持小规模食品生产者成为韧性主体。承诺通过投资,帮助小农、渔民、牧民、土著人民等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群体提升抵御能力。具体措施包括扩大气候韧性基础设施和服务、支持采用可持续实践、利用市场促进可持续生计,并调整政策以激励可持续农业和粮食系统。
第三大领域是,推动森林与敏感生态区域的公正转型。认识到对抗毁林必须与促进当地可持续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承诺试点和推广包容性解决方案(如多样化农林业),通过生物经济、生态旅游等创造体面就业,保护土著人民和当地社区的森林权属,并将其传统知识融入生计与发展机会。
确保资金与国家战略整合
为实现上述目标,宣言呼吁各方落实在巴库COP29上达成的新集体量化气候资金目标,即到2035年以前,发达国家应每年提供3000亿美元给发展中国家,并呼吁“从各种来源”把面向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融资规模扩大到“每年至少1.3万亿美元”。宣言强调,资金的有效使用必须承认保障粮食安全和消除饥饿的根本优先地位。
同时,宣言鼓励各国在审议国家自主贡献、国家适应计划等国家战略时,明确纳入以最脆弱群体为中心的气候行动策略。宣言呼吁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协调建立相关基准并追踪上述领域的进展,以期在2030年进行盘点,并于2028年进行中期评估。
截至宣言发布,包括中国在内的40多个国家和欧盟共同签署了《贝伦宣言》,展现了国际社会在COP30前,就应对气候危机的人道主义与社会维度所凝聚的强大共识。
《贝伦宣言》的通过,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进一步向更加公平、包容的方向发展,为即将到来的COP30谈判奠定了重要基调,也为全球数以亿计受气候变化威胁最深的民众带来了新的希望。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陶野
编辑 王真真
校对 吴兴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