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空数千公里的轨道上,数以万计的卫星、碎片与陨石正以每秒7.9公里的速度飞驰,相当于子弹速度的20倍。它们沿着既定轨道在地月空间穿梭,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太空交通网”。一旦发生碰撞,可能引发连锁灾难,让整条轨道陷入瘫痪。
近期,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走进北京开运联合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对太空进行交通管理的企业。在开运集团董事长亢瑞卿看来,在即将到来的太空经济时代,谁主导了太空交通规则的制定,谁就掌握了未来空间治理与产业发展的重要话语权。

开运集团董事长亢瑞卿正在介绍沙盘。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吉喆 摄
厘米级精度的太空“身份证”
“请看这里,红点代表在轨卫星,蓝点是太空碎片,绿色标识其他未知物体。”在开运集团的弧形大屏前,亢瑞卿手持激光笔精准定位。随着他的操作,地球在屏幕上缓缓旋转,外层地球同步轨道带如细环包裹,内层近地轨道卫星群则呈现出高度密集的分布态势。
当亢瑞卿将画面逐级放大,随机点选一颗代表SpaceX星链的红色光点时,系统立即弹出一组完整的轨道参数,包括轨道半长轴、偏心率、轨道倾角等六个轨道根数,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相当于在太空中为每一个物体制作“身份证”。
“我们是目前中国唯一专注于太空导航领域的商业公司。”亢瑞卿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太空导航的核心在于建立精确的空间物体轨道数据库。为此,开运集团通过全球布设的30个光学和雷达观测站,结合自主发射的监测卫星,构建了多层次观测网络,能对地球同步轨道、中轨道和低轨道上的空间目标进行持续跟踪。
技术团队演示了轨道确定的完整流程,通过多站联合观测获取目标的角位置数据,利用精密定轨算法解算六个轨道根数,最后通过数据同化技术提高轨道预报精度。“我们自主研发的太空轨道数据AOE系统,能对未来轨道碰撞风险进行概率评估。”
从“太空交警”到卫星救援
掌握了每颗太空物体的精准坐标,只是第一步。如何利用这些数据确保太空交通安全,是更关键的挑战。
在展厅中央的操作台前,亢瑞卿现场演示ADS太空数据系统的预警功能。屏幕上,两颗卫星的轨道线即将交汇,系统瞬间发出橙色警报,自动生成规避方案。
“这就是我们的‘太空交警’在执勤。”亢瑞卿解释,开运集团的两大核心产品——AOS和ADS,构成了完整的太空交通管理体系:AOS如同“太空司机”,负责卫星的调姿调轨;ADS则是“太空交警”,实时监控交通状况,指挥卫星规避危险。
“太空导航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问题。”亢瑞卿称,“我们正在构建的,是一套完整的空间交通管理体系,这关系到人类能否可持续地利用太空资源。”
开运集团在展厅入口处放置了一张镶框的“数据产权登记证书”。这是中国民营航天领域首张获官方认证的数据资产“身份证”,被亢瑞卿喻为“小岗村的第一张土地证”——它象征着太空数据从无形资源变为可估值、可交易、可抵押资产。
“数据不仅是资源,更是资产。”亢瑞卿介绍,从全球观测站与卫星采集原始数据,经由空天数据运营中心的清洗、标注与融合,最终形成标准化数据产品并服务于卫星业主、科研机构与商业用户,这一过程已经成为闭环。
他透露,伴随国家“航天强国”战略的推进,公司已启动科创板IPO筹备,计划在3年内完成上市。
在亢瑞卿看来,当前市场正处于爆发前夜,头部企业将率先确立行业标准、抢占核心客户。未来,随着星座数量持续增长与太空活动日趋频繁,服务将走向细分化与自动化,AI驱动的自主避碰系统或将成为卫星标配。
在更远的未来,太空交通管理将如同今天的空中管制,成为全球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主导这一体系的企业,将不再只是数据供应商,更是太空秩序的构建者——掌握“星际交通规则”的制定权,其战略价值不可估量。
太空旅游如何引爆轨道管理新需求
近期,“花费400万元即可遨游太空”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谈及太空旅行的未来,亢瑞卿介绍,太空旅游作为太空经济中最具公众感知度的领域,正从“亿万富翁的专属游戏”逐步走向高端消费市场。在他看来,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深厚的技术积累为商业太空旅行奠定了基础,技术外溢与商业化条件已完全成熟。
亢瑞卿介绍,太空旅游市场已形成三个清晰层次,目前的主流是亚轨道旅游,由特定载人飞船或火箭执行,飞行至约100公里高度,乘客可体验数分钟失重感并观赏地球弧线,票价在20万至50万美元间,目标客群为超高净值人群。
更为昂贵的是轨道旅游,需借助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或中国未来的空间站,单次费用高达数千万美元。随着下一代完全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技术成熟,成本有望大幅降低。而放眼更遥远的未来,太空旅馆与月球旅游亦有可能成为现实,这将依赖于大型空间站、在轨建造的酒店以及重型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的支持。
业内预测,全球太空旅游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千亿美元级别。这一市场的崛起,不仅将直接带动新材料、生命保障系统、模拟训练、航天员装备、媒体内容制作等衍生产业的发展,更将显著惠及轨道检测等支撑性领域。
亢瑞卿进一步阐释了其中的关联。一方面,亚轨道和轨道旅游飞船本身即成为需要被精准监测与保护的“太空车辆”;另一方面,载人飞行对安全性的要求远超无人卫星,这将催生对更高精度、更实时、更可靠的轨道碰撞预警服务的迫切需求。未来,甚至可能衍生出为旅游飞船规划专属、高安全等级的发射与返回走廊等新型服务,以彻底规避与其他卫星及碎片带的交叉风险。
“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颗星都在安全的轨道上自由奔跑。”亢瑞卿表示,中国企业正在为每颗星辰系上“数字安全带”,“我们不仅要畅想未来,更要安全地抵达未来。”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支持)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林子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赵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