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于10月28日公布,为“十五五”时期中国的发展擘画了蓝图。
根据规划,“十五五”时期推动经济社会的主要目标是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新阶段,同时,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增强、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美丽中国与国家安全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这一系列部署不仅是未来五年的发展纲领,更是通往2035年远景目标的关键一步。到2035年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蓝图已经绘就,它将如何具体地影响我们每个人的就业、收入、消费与投资选择?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就此对话了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受访者供图
稳增长的主要任务最后还是要落在增加福利方面
新京报贝壳财经:“十五五”规划建议正式发布,看完全文你有什么感受?
李稻葵:看完全文,我主要有两点突出的感受:一是稳增长。现阶段还是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这是未来五年发展的一条潜在基本线,整体来看,当前稳增长的任务还是比较艰巨的。
二是增福利。如何稳增长?关键在于增加福利。目前来看,投资和基建还会继续进行,但对经济发展的拉动空间有限。科技创新也不是单靠大规模投资就能够实现,而且科技创新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其主要意义更多体现在国家安全、自主可控和长期竞争力上。
所以稳增长的主要任务,最后还是要落在增加福利方面。我比较关注的,也是“十五五”规划建议在民生领域的提法,关于居民增收、社保体系和收入分配机制这些方面。
因为只有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后顾之忧解决了,大家才有能力消费,也敢去消费。有消费,才有内需;有内需,我们的经济发展才有基本的保障。如此一来,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都会比较稳定。
新京报贝壳财经:《建议》在提及“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时,提到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其中提及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你认为这个合理区间应在什么样的范围?
李稻葵:“十五五”规划建议再次强调高质量发展,已经在淡化经济增长的量化指标。但是考虑到《建议》明确,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一中期发展目标,“十五五”期间隐含的经济增长速度,需要和“十四五”期间基本持平。也就是说,保持在4.5%以上,维持在5%左右,这也是目前学界的基本共识。
当然,关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具体区间,还有很多讨论和算法。其中一个比较复杂的因素是,如果以美元为单位,1美元到底相当于多少人民币的生活水平。
因此,要让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未来发力的关键还在内部,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让生产要素和商品服务自由、高效地流动,将中国14亿多人口巨大的潜在内需,转化为稳定、可持续的有效需求。
养老金制度改革可能会加快,更多向低收入群体倾斜
新京报贝壳财经:对老百姓的生活、投资,“十五五”规划会产生哪些影响?
李稻葵: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建议》提到要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并且出现“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的表述。这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
所以可以预期,“十五五”规划将通过就业、收入、社保、纳税等方面一系列举措,影响老百姓的生活。
首先,高质量的充分就业是夯实收入的基础。建议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将促进就业置于经济社会发展更突出的位置。而创造稳定且有发展前景的就业岗位,关键在于稳企业。
只有企业的经济循环跑通,实现可持续盈利,企业才有意愿且能够进一步扩大用工。其中,地方政府应尽快清理欠账,切实减轻相关企业负担,助力其恢复经营活力。
其次,应着力推动农村居民向中等收入群体迈进。《建议》提出构建“橄榄型”社会结构,所谓“橄榄型”社会:中间大,两边小,中间指的是中等收入人群。因此构建橄榄型社会,毫无疑问着力点在于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
当前,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超4亿人,而且主要集中在城镇,多数农村居民仍未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因此,在稳住现有中等收入群体的同时,还需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外来务工人员新市民化,从而促进他们的收入朝着中等收入水平迈进。
此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提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具有重要作用。《建议》首次提出,要“落实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这就意味着,未来几年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可能会加快,资源更多向低收入群体倾斜。
例如,将农民基础养老金逐步提高至每月1000元左右的水平。此举不会花费太多钱,但却可以极大改善低收入者的生活,又反过来增加消费、税收,提高企业活力,实现多赢效果。
再比如,目前我们的劳动税负比较高,财产和资本的税负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税收调节的效果。《建议》提到税收方面要健全经营所得、资本所得、财产所得税的政策,未来能更好发挥税收“抽肥补瘦”的作用,也有助于我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胡萌 编辑 陈莉 校对 穆祥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