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安全靠制度、活力在市场、秩序靠法治”。10月28日,主题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金融发展的创新、变革和重塑”的金融法治论坛于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期间在京举办。


这也是金融街论坛年会连续第五年举办金融法治论坛。来自金融监管部门、最高人民法院、全国金融专门法院和金融法庭、金融行业协会、金融基础设施及企业、媒体等120余名嘉宾齐聚今年的金融法治论坛。为推动“国家叙事”与“全球语汇”双向汇聚,多位致辞、主旨与圆桌嘉宾从各自角度出发分享了他们对当前金融法治建设工作的真知灼见。


图/主题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金融发展的创新、变革和重塑”的金融法治论坛现场(主办方提供)


注重保护合法交易和金融创新,坚决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行为


健全金融法治体系是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推进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即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黄薇在致辞中坦言,当前金融方面立法任务较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制定金融法的工作目标。制定金融稳定法、修改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也已经列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


据黄薇介绍,全国人大常委会目前对金融稳定法进行了两次审议,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也已于2025年9月19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原则通过,后续将按程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金融法治的核心功能。最高人民法院(即最高法)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刘贵祥表示,近年来最高法指导各级法院参与重大风险处置,提供法治化解风险的思路和保障措施,既发挥我国体制优势,又明晰了市场纪律。


例如,最高法在涉及互联网金融、复杂资管产品、房地产、地方债务等风险易发高发的领域,特别注重保护合法交易和金融创新,同时坚决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行为,切实稳定市场预期,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香港是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律政司司长林定国介绍,为确保监管框架能回应新挑战,香港会根据市场发展与新兴风险,不断对现行机制及相关法条进行调整。


对此,林定国以虚拟资产为例对此进行说明:“虚拟资产交易日趋活跃,大部分交易均通过虚拟资产交易平台进行。不少投资者会把虚拟资产投放在交易平台以赚取回报。为了保障投资者及降低对传统金融体系构成的风险,我们于2023年6月实施了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发牌制度(VATP)─ 所有在香港经营业务,或向香港投资者积极推广其服务的中央虚拟资产交易平台,都须获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发牌并遵守相关的监管规定。”


数据是信息的集合,是信息加工处理后的无形财产。数据资产的产权界定问题,一向受到关注。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王利明分享了中国法学界在数字法治理论方面的积极探索和讨论。


例如,在人工智能时代,对于已公开作品的数据产权与确权,王利明认为应区分为两个层次来看。一方面是续联阶段,对已公开的作品,应当允许人工智能、大模型能够收集到已公开的作品来进行训练。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核心的要素就是数据,只有这样才能鼓励人工智能发展。“(对于)大量的已公开的这些作品,如果让人工智能设计者和每个作者去谈判,那是不现实的,也不可能,而且在这种环境下,市场基本上是失灵的,没有办法谈判。”他解释道。


另一方面,王利明认为,应要求人工智能、大模型输出的结果不能完全与公开作品相一致,两者间应当具有明显的差异,否则就有构成侵权的可能。


证券虚假陈述成为受理数量居前的三类涉外案件之一


围绕“跨境金融的法治挑战与应对”这一主题,论坛进入第二阶段主题演讲。


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检查司副司长黄卉的介绍,在持续深化外汇改革的同时,国家外汇管理局坚决贯彻落实全面加强金融监管要求,不断提升开放条件下的外汇监管能力和风险防控水平,严格依法行政,严厉打击外汇领域违法犯罪活动,有力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十四五”以来,外汇管理部门行政查处外汇违规案件6100件,有力维护外汇市场良性秩序。


以跨境投融资领域为例,北京金融法院院长张雯认为,当前国际资金融通的深度空前。“从金融借款,到VIE架构下的证券虚假陈述群体性纠纷,法治一端连通国际金融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一端深入社会治理与民生福祉,须发挥更关键的制度保障作用。”她说道。


据其介绍,证券虚假陈述、金融借款与委托理财合同纠纷,是北京金融法院受理数量居前的三类涉外案件,其中不少涉及美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同时,保险、独立保函及仲裁司法审查等纠纷亦占相当比例,多涉及新加坡、哈萨克斯坦、阿尔及利亚、埃塞俄比亚等亚非“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亦直观反映出合作区域的广泛性与法律需求的多样性。


此外,摩根士丹利亚洲区前主席、首席经济学家、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等知名经济学家,也围绕跨境金融进行了主题演讲。


聚焦直接融资,金融法治协同两项成果发布


在主题为“优化金融开放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圆桌环节中,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法治司副司长罗娟,纳斯达克中国区首席代表郝毓盛,北京仲裁委员会委员、北京博锐开放政策研究院院长靳晖,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会计学讲席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峰以及中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市基金同业公会会长、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刘建平等共同就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改革等话题参与了讨论。


在论坛成果发布环节,聚焦直接融资,北京金融法院与行业协会一起发布了金融法治协同的两项最新成果。


北京金融法院与中国证券业协会共同发布《证券司法保障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报告》与《2024年度证券公司投资者服务与保护报告》。这两份报告是在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背景下,系统总结我国证券行业投资者保护实践与金融司法保障成效的重要成果。


而北京金融法院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则共同发布了《私募投资基金备案指引——私募投资基金变更管理人(2025年修订)》与《私募投资基金典型案例》。这是在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背景下,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与北京金融法院聚焦管理人失联失能引发的行业堵点、难点问题同向发力、协同治理的重要成果。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黄鑫宇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