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重阳已至,“银龄族”再次成为社会聚焦的人群。


中国正处于加速老龄化的关键阶段。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3.1亿,占总人口的2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占比15.6%,正式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未来十年,这一群体仍将以每年超千万的速度增长,到2035年预计突破4亿,占比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人口变老,生活方式却正在变“新”。银龄族的生活方式正在变得更加年轻化、数字化和多元化。随着健康水平提升和教育程度提高,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养老”模式,而是积极拥抱学习、健身、旅行、创业等多样生活场景,成为推动“银发经济”崛起的新动力。


这不只是一个人口结构的拐点,更是一场社会模式与生活心态的重构。


国家层面的政策布局也在加速落地。最新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政策机制。


在重阳佳节之际,新京报贝壳财经通过问卷调研推出《2025年新银龄生活方式报告》,透视银龄生活与消费的八大新趋势,以数据与案例描绘“变老”的新想象。


“新银龄”趋势:终身成长——兴趣学习激活生活能量


66岁的陈叔,每天早上练完太极,回家跟着视频直播学书法;周末去老年大学上摄影课,还自己剪辑短视频Vlog(视频记录),“学习让我感觉自己还在前进,老了不代表要停下”。


这正是新一代银龄族的真实写照。


随着“银发网红”在社交媒体平台涌现,他们以高能量的生活状态和乐于尝试的心态,生动诠释了那句流行语,“岁月可增白发,却不减光芒”。他们用行动重塑了“老年”的定义,也让社会开始重新理解“终身成长”的含义。


他们不只是“安享晚年”,更是在“经营生活”。调研结果显示,银龄族的生活方式逐渐从被动消遣转向主动探索。相较于单纯娱乐,他们更愿意把时间与预算投入在“看得见成长”的地方。


健康依然是生活的基石,他们更注重体能维护与身心活力的保持。在日常支出与活动分布上,健身与运动成为最受欢迎的领域,占比达41.6%。但这场“终身成长”的浪潮远不止于此:近两成银龄族选择学习新技能,从智能设备使用、摄影到手工制作,他们积极拥抱 “数字生活”、更新“斜杠技能”。精神层面上,唱歌、跳舞、书画等文化娱乐活动合计占比超过四分之一。


在他们的世界里,“学习”与“乐趣”早已融为一体。


 

社交媒体成为银龄族连接世界的新窗口。微信生态仍是银龄族的核心社交阵地,既是沟通工具,也是情感桥梁,受访者使用比例达到82.4%。与此同时,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使用率已近六成,银龄族开始在镜头前表达自己,也在评论区结交新朋友。更年轻、开放的银龄用户也开始尝试小红书等内容型社区,占比约五分之一。他们跨过代际壁垒,在算法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从使用时长来看,有超过半数受访者每天使用社交媒体超过一小时,其中三分之一的人每天花费时间超过两小时。他们在刷视频、晒生活、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强化着自己的“线上存在感”。


 

学习力,就是新的生命力。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银龄族曾经或正在参加兴趣班与培训课程,另有四分之一表示“虽未参与但有兴趣”。他们的学习需求依然旺盛,“终身学习”正在从口号变成现实,学习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而是银龄生活的精神燃料。

 

统筹:任娇

记者:董怡楠 杜晓彤

设计:任婉晴

校对: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