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意渐浓,重阳已至,“银龄族”再次成为社会聚焦的人群。
中国正处于加速老龄化的关键阶段。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3.1亿,占总人口的2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占比15.6%,正式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未来十年,这一群体仍将以每年超千万的速度增长,到2035年预计突破4亿,占比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人口变老,生活方式却正在变“新”。银龄族的生活方式正在变得更加年轻化、数字化和多元化。随着健康水平提升和教育程度提高,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养老”模式,而是积极拥抱学习、健身、旅行、创业等多样生活场景,成为推动“银发经济”崛起的新动力。
这不只是一个人口结构的拐点,更是一场社会模式与生活心态的重构。
国家层面的政策布局也在加速落地。最新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政策机制。
在重阳佳节之际,新京报贝壳财经通过问卷调研推出《2025年新银龄生活方式报告》,透视银龄生活与消费的八大新趋势,以数据与案例描绘“变老”的新想象。
“新银龄”趋势:智慧融网——银龄数字生活全面升级
58岁的任叔每天的“早课”,是打开手机先刷视频、再看股票,顺手在电商平台下单一袋云南小粒咖啡。他打趣道,“我可不是老年人,是网民”。
过去常被认为与互联网“绝缘”的银龄一代,如今正成为数字生活的新主力。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与数字经济的普及,银龄族的生活方式正在改写。从线上购物到健康管理,从短视频社交到在线学习,他们不再“被动学习”,而是主动适应,甚至影响着家中年轻人的消费习惯。
新京报贝壳财经调研显示,超过九成的受访银龄族具有线上购物习惯,其中51.2%表示“经常购买”,仅有不足10%的老年人几乎不进行线上消费。即便是70岁以上的群体,也有40%的人习惯在线下单。
数字化,正在成为他们新的生活日常。

在购物渠道选择上,银龄族的偏好呈现出清晰的分层。
传统综合电商平台仍是主阵地,占比76%,界面清晰、流程熟悉、客服响应快等“老朋友式”的体验让他们更有安全感。
同时,社交与内容型电商的渗透力正持续增强,成为新的入口。有36.8%的银龄受访者通过短视频或社交平台购物,“内容即消费”也在银龄族中日趋流行。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以短视频讲解、达人分享、直播带货等形式,让老年人在信息流中“看中就买”,并在互动中获得“陪伴感”。
此外,微信生态同样是他们的重要消费渠道,24.8%的受访者会通过微信小程序或朋友圈购买商品。熟人推荐的信任感成为他们数字消费的底层逻辑,他们不是被算法捕获,而是被熟悉的人和语气打动。
相比之下,尽管在价格与便捷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社区团购的渗透率仍有限,仅有18.4%的受访者选择美团优选、多多买菜等平台。由于社区团购商品结构偏重日配生鲜,对操作流畅度与即时响应的要求较高,部分银龄用户仍存在“心理门槛”。不过,随着“助老团长”模式兴起、线下自提体验优化,这一市场在三、四线城市与城乡结合区域依然蕴含潜力。

可以预见,当“数字熟手”成为银龄族的主流身份,互联网不再只是年轻人的世界。在屏幕那头,银龄族买菜、看剧、学习、交友,用自己的方式让数字社会变得更温柔、更有温度。
统筹:任娇
记者:董怡楠 杜晓彤
设计:任婉晴
校对:柳宝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