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至29日,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在京举行,其间,大会举办了由北京市广电局指导、快手科技主办的“人工智能赋能精品创作沙龙”。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科技司司长袁敏在致辞中强调,人工智能已进入快速迭代与深化应用并行的关键阶段,拥抱AI是广电行业关乎生存的“必答题”。他还提出四大发展方向:强化数据资源建设支撑大模型训练、深耕应用场景助力创作智能化升级、协同治理优化创作生态、开放创新拓展内容传播空间。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与多位业内人士现场交流了解到,AI已应用在现有影视项目制作流程中。有业内人士相对看好AI原生动画的落地速度。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科技司司长袁敏。主办方供图


有业内人士相对看好AI原生动画落地速度

目前,视频生成模型厂商,爱奇艺、腾讯视频等视频平台都推出了诸如“可灵AI NEXTGEN 全球新影像创作大赛”“AI短片创作大赛”等AI创作征集项目,培育AIGC内容商业化生态,并大多以短片项目作为落地的抓手。

另外,AI也在短剧中的漫剧这一细分品类跑出了增长势头。中信建投研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漫剧上线超3000部作品,供给复合增速达83%,流水增长12倍。全年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200亿元,相关企业数量高速增长,预计达数十万家。

对于AI在不同内容项目上的表现和落地速度,一位行业研究人员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目前电影和电视剧创作已在使用AI,只不过更多是作为补充,例如在剧本、演员替换等方面。“AI要制作长时间内容,在一致性方面依然存在一定差距。”

视觉艺术家侯志化曾担任过《画皮2》《哪吒之魔童降世》《铁道飞虎》等影片的视效工作。在他看来,AI作为一种新兴的创作工具,其高速迭代的特性与微短剧追求快速更新的节奏不谋而合,因此在这一领域得到了较好应用。

侯志化强调,AI目前在情感的细腻表达、人物对话的自然度、角色形象的一致性以及整体艺术风格的统一性等方面,尚未完全达到传统长片影视作品的工业化标准。他认为,长片内容的创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依赖于一套流程化、体系化的分工与协作。单一的AI工具目前还无法独立支撑起整个长片内容的复杂应用和生产流程。“AI对于我们创作者而言,本质上是一种革新性的工具。”它必须服务于内容创作的核心逻辑——即打造一个引人入胜的好故事,整个内容的生产依然需要一个成熟的工业化体系来支撑。

但也有行业声音认为AI对内容工业流程生产的作用是“颠覆”。爱奇艺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龚宇曾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上表示,按照目前的技术状态及发展速度,未来可能会出现AI主导的商业级内容。“无论是真人影视还是动画,人工智能技术只有颠覆现有流程才能彻底改造行业。如果人工智能简单地参与现有的内容制作流程,例如50个工种用60天拍摄一部电影,这样的作用太有限。”

比起真人影视项目,有业内人士相对看好AI原生动画的落地速度。

“目前用AI生成的动漫、动画类内容更多,动画对人物的自然度、真实度要求没那么严格,观众知道自己在看动画,对AI生成效果的逼真度要求没那么高。”前述行业研究人员说。

侯志化认为,二次元动画本身就与虚拟角色有关,并涉及虚拟情感的表现、表达,这些都比较容易被大家感知到,如何让大家从虚拟角色中感受到真实情感表达,这一点AI完全没有改变。从工具上来说,一些场景、动态也适合AI切入。“专业人士、受众对真人还是比较苛刻的,但凡有一些肉眼可见的瑕疵就容易出戏。”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现场发布的《视听行业AIGC应用效果测评与分析报告(2025版)》也提供了数据佐证。报告在250部AI生成的有效作品基础上测评发现,在内容类型方面,虚拟人物与角色类作品综合得分最高,表现出较好的画面稳定性与语音匹配度,反映出人物生成与虚拟形象驱动技术的相对成熟;动画与影像生成类作品整体表现良好,在视觉协调性与空间一致性方面较为突出,艺术化表达能力较强;内容增强与后期制作类作品得分居中,显示出AIGC技术在制作流程辅助中的应用潜力。前述三个内容类型作品分别占比30%、25%、20%,平均综合得分分别为80.6、77.9、75.2。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发布《视听行业AIGC应用效果测评与分析报告(2025版)》。主办方供图

AI数字人IP商业探索,社会长期接受度是考验

除AI原生内容外,行业也在探索AI生成自然人的IP商业化潜力。

“AI数字人‘塌房’可能性较小。”AIGC X Fashion联盟联合发起人、AI数字艺术家麦摄表示,品牌方对数字人的IP价值仍处于观望阶段,需要考虑社会民众的情绪,例如是否能长期接受。他通过可灵AI等模型生成AI模特短片,为国风服装品牌提供打样前的Demo(演示),再按照传统工作流程制作出成衣,目前一套流程下来的工作周期快的话大约两周半到三周半时间,“可灵在生成表现东方女性时尚气质的质感比较符合我的要求,同时我也在生成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提示词,搭建了自己的工作流。”

快手科技高级副总裁马宏彬演讲时表示,AI技术发展不断降低创作门槛,让影视行业大众化成为可能,有助于提升市场供给的数量和类型。与此同时,艺术创作的天花板也不断被拉高,行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关注好故事、好创意,有情感共鸣的作品方可直抵人心。技术的终极目标不是替代人类,而是赋能人类——让创作者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有价值的“创意表达”。

当前,视频生成模型技术加速迭代。例如快手可灵AI在16个月内迭代超过30次。可灵AI产品及运营负责人温园旭在沙龙上表示,可灵AI通过持续深耕多模态技术,正逐步构建起覆盖广告、影视、游戏、文旅等领域的AI创作生态。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韦英姿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