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1.1%,50岁至59岁人口约占总人口数的16.6%。预计2050年前后,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比超过10%。


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银发群体的营养需求与日俱增,各类针对中老年群体的冲调类产品、营养补充剂、功能性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简称“特医食品”)应运而生。不同年龄段的老年群体容易缺乏哪些营养?如何吃好一日三餐确保均衡营养?中老年营养食品又该怎么选?


营养专家认为,“养老”应从备老阶段开始,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食物多样,合理搭配,足量摄入优质蛋白质,控制盐、油、糖的摄入,保持适宜体重,规律进餐与适量饮水等。老年群体要想选对适合自己的营养食品,需要弄清普通食品、保健食品、特医食品、药品之间的差异。


“养老”从备老阶段开始


中国营养学会与利乐2025年6月发布的《中国老年人群营养健康问题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报告》显示,人体增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多种营养健康问题,而“养老”需从备老阶段开始。


备老人群是指45岁至64岁之间的群体。他们的身体机能已经开始缓慢退化,但仍充满活力,思维清晰,有较强活力与社会参与能力。在备老阶段通过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营养膳食和适当科学运动,可以为健康老龄化打下更好的基础,延缓衰老,预防各种慢性病及老年病的过早发生。


报告指出,备老阶段是糖尿病的高发年龄段之一,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也较高,男性肥胖症患病率将在50岁-54岁达峰。该年龄段人群的血脂异常,往往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等,需要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


在饮食方面,45岁至64岁及以上人群乳制品与大豆制品摄入极低;城市人群蔬菜、水果、乳制品摄入量显著高于农村;备老人群能量及宏量营养素摄入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不足和过量。报告认为,膳食模式差异可能加剧营养失衡及相关慢性病的发生风险,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综合征的年龄梯度流行趋势,需重点加强A、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C的膳食补充,并控制维生素E过量风险。


备老阶段还没有达到老年期需专注营养补充的程度,更适合利用日常饮食来增强营养的全面摄入。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食物多样,合理搭配,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控制盐、油、糖的摄入,增加蔬果和全谷物摄入,保持适宜体重,规律进餐与适量饮水等。


在蛋白摄入方面,报告建议男性每日65克、女性55克,优先选择乳清蛋白,如牛奶、酸奶等。钙和维生素D可促进骨骼健康,建议每日摄入800毫克钙和维生素D。B族维生素则可以改善代谢,降低心血管风险因子同型半胱氨酸。


合理营养平衡膳食


报告显示,进入65岁至79岁的一般老年人,主要面临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等健康风险。


在饮食方面,这一阶段的老年人谷薯类食物的摄入仍然较高;蔬菜摄入量接近推荐量,但深色蔬菜的比例仍有提升空间;奶及其制品的摄入量,显著低于推荐量。一般存在宏量营养素摄入呈现结构性失衡问题,碳水及脂肪供能偏高、蛋白质摄入不足,需针对性优化膳食结构。相较于备老群体,该年龄段维生素缺乏更为突出,需强化膳食或补充干预;硒等缺口进一步扩大,凸显代谢调节能力下降与营养失衡的双重挑战,需针对性干预。


对于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来说,其蔬菜(269.4g/d)、水果(38.1g/d)、奶制品(9.4g/d)摄入量显著低于推荐值,水产品达标率仅2.8%,且收入越低、城乡差异越明显(城市达标率高于农村);谷薯类虽接近推荐量,但随着收入下降,薯类、水果、蛋类摄入不足比例递增,营养不均衡问题突出。


在营养素摄入方面,高龄老人能量及宏量营养素摄入存在显著风险,面临“蛋白-能量营养不良”双重挑战;呈现多重营养素联合缺乏危机,亟须强化膳食补充与干预;矿物质摄入呈现系统性失衡,多元素协同缺乏与代谢紊乱风险叠加,加剧机体调节功能衰退,需通过强化膳食干预或营养补充打破恶性循环。


对于老年人如何在增龄过程中补充营养,报告建议合理营养、平衡膳食。一是食物多样,合理搭配,每天摄入谷类、蔬菜水果、鱼禽畜蛋奶、大豆坚果等食物,确保营养全面;二是足量摄入优质蛋白质,每天通过摄入充足的鱼、禽、瘦肉、蛋、奶等动物性来源食物和大豆类食物获得足量的优质蛋白质,以满足肌肉维持和组织新陈代谢的需求;三是控制盐、油、糖的摄入,每日食盐摄入量应少于5克,烹调油25-30克,减少添加糖的摄入;四是增加蔬果和全谷物摄入,每日蔬菜摄入量为300-500克,水果200-350克,全谷物50-150克;五是保持适宜体重,老年人应保持BMI(身体质量指数)在20.0-26.9kg/m²的适宜范围,避免过低或过高的体重变化;六是规律进餐与适量饮水,三餐规律,避免暴饮暴食,每日饮水量为1500-1700毫升。


选对适合自己的老年食品


我国老年营养食品市场主要包括营养补充剂、功能性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常见的产品包括蛋白粉、钙补充剂、维生素、鱼油、中式滋补品、谷物冲调粉、中老年奶粉、全营养配方食品等。老年人要想选对适合自己的营养品,需要首先分清普通食品、保健食品、特医食品、药品之间有何区别。


普通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成分,维持人体正常代谢,预包装产品无注册或备案要求,不可以进行保健功能或疾病预防与治疗等功能声称。市面上常见的中老年谷物冲调粉、中老年奶粉等就属于这类产品。


特殊医学配方食品,是指为了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其中,“全营养配方食品”是指可作为单一营养来源满足目标人群营养需求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而针对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肠道吸收障碍、肿瘤病人等的全营养配方食品,又称作“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可作为单一营养来源满足目标人群在特定疾病或医学状况下的营养需求。


根据市场监管总局2023年12月发布的《特医食品中的全营养配方食品怎么选?》,我国对特医食品实行严格的注册制度,生产企业需充分证明其产品安全性、营养充足性和临床有效性才能获得注册批准,还要获得地方市场监管部门办法的生产许可。特医食品必须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指导下,单独食用或与其他食品配合食用。与普通食品相比,特医食品需阐明产品配方特点、营养学特征,根据产品类别注明适宜人群或使用的特殊医学状况,但同样不能进行保健功能或疾病预防与治疗功能声称。


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学教授邓勇建议,消费者购买针对术后、患病老年人的营养产品时,需核查是否具备特医食品标识“国食注字 TY”注册号,并要求商家提供营养成分检测报告,确认是否符合GB 299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避免受到普通食品的违规宣传误导。


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保健食品属于特殊食品,需取得注册或备案,还须通过动物或人群实验证实功效作用。保健食品可以在允许范围内进行保健功能声称,但不能声称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功能。目前,我国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有24个,包括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有助于抗氧化、有助于改善骨密度、有助于改善睡眠等。保健食品产品标签上通常有“蓝帽子”标志,需注明保健功能和适宜人群、食用方法和用量。


对于如何挑选营养补充剂,广州市越秀区卫生健康局微信公众号文章建议,均衡饮食是基础,是“主力军”,营养补充剂是“替补”。若饮食均衡、营养素摄入充足,无需额外补充。若存在饮食不均衡,则需精准“查漏补缺”。


购买保健食品时,应仔细阅读成分表,看核心成分种类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关键营养素含量多少,占每日参考值(NRV%)比例如何,有无存在过敏原。明确产品食用量和服用方法,以及是否有特殊注意事项,如餐前、随餐还是餐后服用,有无禁忌(如避开同服某些药物)等。长期或高剂量服用前,务必咨询专业医生或营养师。


新京报首席记者 郭铁

编辑 李严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