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IC
国家统计局10月20日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0150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
在这一稳定增长的经济图景背后,新能源产业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稳定支撑。
随着“两新”“两重”等扩内需政策效应持续向生产端传导,绿色产业蓬勃发展,锂电、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近30%,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电力数据印证经济韧性,新能源发电装机有望突破45%
2025年中国电力图景呈现出经济增长与能源转型的双重特征。7、8月份,我国用电量连续两个月突破万亿千瓦时大关,一方面是今夏的气温对用电量产生了直接而显著的影响,另一方面毫无疑问是经济稳中向好的重要表现。
国网能源研究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电力供需分析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全社会用电量预计突破10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更引人瞩目的是,到2025年底,新能源发电装机有望突破45%。这一数据充分印证了我国能源结构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
《报告》显示,宏观经济的“韧性底盘”深刻映射于电力需求:三次产业与居民生活用电增长贡献率分别为2.6%、48.3%、35.5%、13.5%,第二、三产业仍是核心引擎。
我国电力供应侧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革。2025年,全国新投产发电装机预计达6.6亿千瓦,同比激增53.2%,再创历史峰值。
《报告》显示,风光领衔的清洁能源占据绝对主导。预计风电与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容量合计达5.2 亿千瓦,其中,风电新增1.4亿千瓦,同比增长77.1%。
绿色产业蓬勃发展,锂电、新能源汽车增长近30%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就2025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表示,“两新”“两重”等扩内需政策效应持续向生产端传导,带动了设备制造、消费品制造相关行业和产品生产,更推动了智能智造、绿色制造、数字技术等领域的生产扩张与技术迭代,为产业结构优化、新旧动能转换按下了“快进键”。
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锂离子电池制造、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电机制造等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9.8%、22.9%、17.1%,数控锻压设备、包装专用设备等更新类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1.7%、26.0%,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平板电脑等换新类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9.7%、27.1%、9.5%。
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的态势没有改变。前三季度,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35.9%、16.7%;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新进展,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同比提高约1.7个百分点;多元化市场成为出口增长的有力支撑,外贸新动能成长壮大,“新三样”产品出口两位数增长。
技术多元发展,绿色动能多点开花
绿色增长的澎湃动力,不仅体现在宏观数据的跃升,更源于技术路线的百花齐放与产业体系的协同并进。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中国正构建起多能互补、多点支撑的绿色新动能格局。
一方面,清洁能源技术本身正从“单一突进”走向“多元融合”。风电和光伏在装机规模狂飙突进的同时,技术迭代持续加速。大容量风机、高效异质结(HJT)电池、钙钛矿等前沿技术不断突破产业化瓶颈,推动发电效率与经济性持续提升。
另一方面,绿色动能深度渗透至工业、交通、建筑等关键领域,催生出庞大的产业链集群。在交通领域,新能源汽车产业已从单一的产品竞争,扩展到涵盖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智能电控、充换电设施乃至车网互动(V2G)的完整生态体系。
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量同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新能源汽车、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能源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9.7%、46.9%、14.0%;单晶硅、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绿色材料产量增长9.0%、16.5%。“两重”“两新”政策为绿色循环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加值增长14.4%。
此外,数字技术与绿色技术的深度融合,正为“绿色动能”装上智慧的“大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被广泛应用于智能电网、智慧能源管理、智能制造等场景,通过对能源流、物质流的精准调控与优化,实现了全链条的节能降碳。这种“数字绿色化”与“绿色数字化”的相互促进,不仅提升了传统产业的资源效率,也催生了碳管理、能源物联网等新兴服务业态,让绿色增长的内涵更加丰富、根基更加牢固。
可以说,当前中国经济中的绿色动力,已不再是零星的火花,而是由技术多元创新驱动、产业协同共进形成的“燎原之火”,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更可持续、更具韧性的深层动能。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陶野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