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王卡拉)10月20日,由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专业支持,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主办的“无痛中国”疼痛管理科普传播大会在京举行,并启动“无痛中国”2025年中国镇痛周的系列主题传播。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健康传播与促进专项基金会主任委员孔灵芝表示,在疼痛应对方面,公众目前依然存在诸多误区,尤其是在疼痛的识别、评估和应对方面存在认识不足,导致病情延误。


为了帮助公众认识和科学应对常见疼痛,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健康传播与促进专项基金与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等机构共同发布了“常见疼痛识别与应对联合提示(2025)”,帮助公众识别与应对退行性病变疼痛、运动损伤性疼痛、肌肉劳损性疼痛、头面痛及牙痛、偏头痛和痛经等常见疼痛,就非药物干预、外用药物和常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使用等做出了提示。


为配合国际疼痛研究学会(IASP)宣布的“关注中低收入条件下的疼痛管理研究与教育”2025年全球年主题,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教授呼吁,要强化疼痛防治知识普及,强化基层科普传播能力,提升公众科学应对疼痛、合理用药和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要通过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标准化的慢性疼痛管理中心,强化基层疼痛诊疗服务能力;强化疼痛管理可及:基于社区及社区周边健康服务场所(如连锁药店),设立慢性疼痛管理服务站点等。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主任张达颖教授介绍,由于年龄因素、劳损或不良姿势等引发的颈痛、肩痛、腰背痛、关节疼痛等多属于退行性病变疼痛,是最为常见的疼痛问题之一。如发生上述疼痛,应及时识别、积极应对,避免短痛变成慢痛。可对疼痛部位开展针对性锻炼及肌肉拉伸放松;同时,需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包括保持正确姿势、经常活动、拉伸等。


在药物治疗方面,优先推荐外用药物,尤其在轻中度疼痛时。如外用药物效果不充分,或者中重度疼痛、影响睡眠的患者,考虑口服消炎止痛药。口服消炎止痛药需严格按照说明书或医师推荐剂量服用,尽量使用最低有效剂量,避免过量用药及同类药物重复用药。老年人及胃肠疾病患者应谨慎使用口服消炎止痛药。此外,张达颖还对运动损伤性疼痛、肌肉劳损性疼痛、头面痛及牙痛、偏头痛、痛经等常见疼痛做了相关的应对提示。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疼痛科主任李水清教授表示,炎性疼痛是由炎症反应引发的疼痛,主要由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触发身体释放的“炎性物质”(如前列腺素、缓激肽)刺激神经末梢导致。日常生活中,运动损伤、劳动损伤、腱鞘炎、滑囊炎、骨关节炎等引起的疼痛都和炎症反应有很大关系。管理炎性疼痛,控制炎症是关键。对于确认是炎症引起的轻度至中度疼痛,选择兼具抗炎和止痛功效的药物。


张达颖建议,疼痛患者可借助数字量化评分(NRS)等量化工具来更精确地描述疼痛程度,正确地评估和描述疼痛有助于医生准确判断和疼痛的科学管理。当医生询问疼痛情况时,可以凭借0-10分的NRS评分来描述疼痛的强度(如几级疼痛,或几分疼痛,或轻、中、重度疼痛)。同时,可补充说明疼痛的性质(如刺痛、酸痛或灼痛)、持续时间以及疼痛是否随特定活动、姿势或药物而改变等信息,这对医生给予科学的疼痛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