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王思炀)10月20日,新京报记者获悉,2025重庆食农产业生态大会期间,江南大学发布三大类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关键技术成果,并同步主办中国(重庆)食农新质制造与科产融合创新论坛,推动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提质增效。


2025重庆食农产业生态大会现场,江南大学国家安全与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陈红发布食农领域三大类关键技术成果,包括重庆麦制品产业集群、蔬菜优势产业集群及预制菜产业相关重点技术成果41项;生鲜高值食材“链-储”融合技术与装备系统;全国首个实现大众化、专业化、国际化食品标签快捷检测的智能平台——“食放心”AI小程序和全国首个跨区域市场化技术成果托管服务平台——上技所技术成果托管平台。

会议期间,江南大学同步举办中国(重庆)食农新质制造与科产融合创新论坛。重庆市农业农村委总师向品居指出,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也是重庆现代制造业支柱产业之一。重庆具备丰富农业资源和鲜明产业特色,已通过高标准专班和“头羊计划”加快产业发展。本次论坛有助于汇聚政产学研用各方智慧,推动研发团队成果转化落地,以新质制造为引领、以科产融合为纽带,持续为重庆食农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教授金征宇概述了食农新质制造的发展思路。他指出,食农产业正处于从传统经验制造向智能化、绿色化和精准化转型的关键期,新质制造强调以科技创新驱动全产业链升级,融合生物技术、智能装备、数字农业、功能化食品与营养科学,实现“创新链激活产业链、数据流驱动价值流”。要通过科产融合、人才培养和智能化技术应用,推动食品产业从“量的扩张”迈向“质的跃迁”,构建安全、健康、可持续的现代食农产业体系。

现场,多位食农行业专家和龙头企业负责人作主旨报告。其中,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刘禹介绍了食农智能传感与制造领域的研究进展,并重点阐述3D打印制造在智能传感器中的应用潜力及可食、可降解材料的研发现状,为食农智能装备研发和产业化提供了科学指导与技术参考。四川沈师傅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强则指出,目前鸡蛋市场正面临产能过剩、价格低迷以及需求分化的挑战。如果可以通过技术、品牌与渠道的协同发力,结合原料低价窗口和高蛋白健康理念的市场认知,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鸡蛋深加工产业有望实现从产能释放到产业链跃迁的转型升级。

论坛上,由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余晓斌、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张裕中、食品学院教授姜启兴、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杨井国、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刘禹组成的食农加工领域专家团,围绕“食农新质制造与科产融合创新”主题与现场嘉宾展开交流,深入讨论产业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及新兴技术应用等核心议题。与会专家认为,人工智能、合成生物等新技术正在为产业升级赋能。随着产业技术快速迭代与多学科融合发展,食农加工领域的人才培养需贴近实际应用,科研创新需与产业落地紧密衔接。而依托技术、科产融合与创新实践,重庆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有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产业链跃迁。

编辑 唐峥

校对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