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央行发布《2025年前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0.09万亿元,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4.75万亿元。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指出,前三季度,人民币各项贷款新增14.75万亿元,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保持在较高水平。从利率水平看,贷款利率已经在低位运行了较长时间,也表明信贷资源供给总体充裕,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满足度较高。
对公贷款继续发挥“压舱石”作用 企业综合成本稳中有降
央行数据显示,9月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6.6%,还原地方专项债置换影响后增速在7.7%左右。9月重点行业扩张和消费贷贴息政策落地等因素为信贷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分部门看,9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22万亿元,同比减少2700亿元,环比多增6300亿元,整体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企业短期贷款增加7100亿元,同比和环比分别多增2500亿元、6400亿元;票据融资减少4026亿元,同比和环比分别多减4712亿元、4557亿元;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9100亿元,同比减少500亿元,环比多增4400亿元。
温彬表示,对公贷款继续发挥“压舱石”作用,居民贷款整体改善,票据需求显著降低,信贷结构有所优化。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等重点行业维持高景气度,企业融资需求有效释放。
某国有大行分行表示,今年以来该行制造业贷款在公司贷款中占比过半,其中多数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能够有效匹配制造业企业技术升级的长周期需求,为行业发展提供稳定的信贷资金支持。同时,近期江苏、广东、广西等多地宣布首批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完成投放,主要投向城市更新、交通、水务、物流、环境保护等领域,助力缓解重点领域重大项目资本金不足问题,也带动了相关配套信贷资金的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9月份对公短贷明显提升,票据需求显著降低。温彬认为,9月企业经营景气度持续恢复、外需维持韧性,用于日常生产经营的短期流贷增量有所提升。此外,化债背景下,针对城投、事业单位的清欠偿还政策带动商业信用转银行信用,也对企业贷款形成一定支撑。信贷较上月明显改善,银行对票据需求显著降低,票据利率震荡上行。
“对公中长贷投放环比明显多增。”温彬还指出,一方面,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拉动相关项目配套融资。另一方面,政府债发行步入尾声,隐债化债因素对企业贷款的拖累减轻。前三季度,以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景气度较高,企业新增融资需求较多,对信贷增长形成了有力支撑;科技、绿色、普惠小微贷款增速维持高位,更多资源配置到了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央行数据显示,9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70.39万亿元,同比增长6.6%。从结构上看,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6.09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5.02万亿元,同比增长8.2%,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此外,央行数据显示,9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有业内人士指出,今年以来,贷款利率持续处于低位,说明信贷资源供给总体充裕,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满足度比较高。同时,随着明示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试点工作有序推进,银行通过“贷款明白纸”对各类融资费用进行统一明示,推动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更加公开透明,保障金融消费者知情权,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下降。
居民信贷需求有所回升 消费和购房需求持续回暖
9月,居民信贷需求也出现了回暖。央行数据显示,9月住户贷款增加3890亿元,同比减少1110亿元,环比多增3587亿元。其中,居民短贷增加1421亿元,同比减少1279亿元、环比多增1316亿元;居民中长贷增加2500亿元,同比、环比分别多增200亿元、2300亿元,改善更为明显。
有业内人士表示,9月,个人消费贷贴息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开始实施,利息成本下降推动消费贷款需求进一步释放。同时,近期北上深等一线城市相继调整住房限购政策,带动房地产市场成交量有所上行,9月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增长约7%,个人住房贷款需求相应回暖。
据央行数据,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25个基点。
以深圳为例,据深圳市住建局统计,自9月5日深圳优化调整房地产调控政策以来,楼市活跃度明显提升,9月一二手住宅网签量同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某大型银行深圳分行反映,按照最新政策,首套及二套房利率基本持平,9月以来改善型客户按揭咨询及成交量明显上涨。
温彬指出,往后看,伴随各项政策落地显效,相关领域信贷需求有望进一步释放。但零售贷款增长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仍有赖于就业、收入等长周期变量的实质性改善,以带动居民端消费、购房需求持续性回暖。
社融规模超430万亿元 宜从社融等全面指标观察金融总量
央行数据显示,9月新增社融3.53万亿元,同比减少2297亿元,环比多增9670亿元;社融增速8.7%,环比回落0.1个百分点,但仍延续高位。
有业内人士指出,今年以来政府债券发行提速,企业发债和股权融资渠道也更加畅通,直接融资对社会融资规模的拉动作用明显。
温彬表示,从结构上看,表内贷款和政府债仍是支撑社融增长的主要力量;从同比变化看,企业债券融资、未贴现承兑汇票形成主要拉动。今年以来,国债和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进度较快,主要用于支持“两重”“两新”、置换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对社会融资规模拉动作用明显,也对扩内需、保民生、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有业内专家还指出,目前我国金融总量规模已经很大。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超过430万亿元,M2余额超过330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超过320万亿元,贷款余额超过270万亿元。庞大的资金规模,比较好地满足了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很难再实现以往的快速增长态势,这与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当前,宏观经济总体仍处于需求不足的状态,低通胀、低利率是基本特征。与政府部门相比,私营部门对利率更加敏感,其融资行为也伴随着较高的乘数效应,往往对应的也是最终实际需求。”上述业内专家指出,未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将主要通过利率路径,要更加关注利率含义,把握好量价协同以及贷款、债券、理财等不同市场利率之间的协同,有效发挥利率调控机制的作用,更好激发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意愿,提振实体经济有效需求。
此外,业内专家还认为,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保持较高增速,体现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随着直接融资加快发展,单一的贷款指标越来越难以完整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成效。
“今年前三季度,超过一半的新增社融由其他更为丰富、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提供。”上述业内专家指出,银行不仅在信贷投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同时也是债券投资的主要参与方,平均来看债券在银行资产中占比25%左右,全市场约七成政府债券和两成公司信用类债券由银行持有,通过积极买入债券,有力支持了财政政策实施和企业生存发展。再考虑到更多参与股权市场的券商、基金等各类非银机构,加总来看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远不限于贷款这个单一渠道。宜更多观察社融等更全面的统计指标,以多元化的视角科学看待金融支持力度。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姜樊 编辑 陈莉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