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获奖,以表彰他们对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理论的阐释。


多年以后,豪伊特教授依然清晰记得1987年秋季因为休学术假,他来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访学,第一次遇见年轻的阿吉翁——此时他刚刚从哈佛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并到隔壁开始担纲助理教授。面前的小伙儿满头卷发,活力四射,操着带有浓重法国口音的英语,语速如连珠炮,手势似狂舞蝶,目光如炬,思维如电。豪伊特年长阿吉翁十岁,是一个地道的加拿大人,具有加拿大人特有的稳重、包容,甚至有些许腼腆。阿吉翁则出生“名门”,母亲早在生他之前就创办了后来名冠全球的巴黎女装品牌蔻依(Chloé),是艺术设计师,更是商界女强人。豪伊特擅长宏观经济,阿吉翁更侧重微观理论。两人能力互补,性格相合,都深谙经济思想发展的脉络,更精熟于数学建模。高手相遇,创新的火花一经点燃则立刻成燎原之势,促成了后续绵延十多年的合作。


早在1912年出版的巨著《经济发展理论》中,奥地利籍经济学家熊彼特精辟地指出,“企业家”的作用是通过创新打破市场在位者的垄断,破坏市场中业已存在的均衡,促使资源抛弃陈旧产业,涌向新的技术增长点,引发落后者竞相模仿和追逐,从而使得先进企业的超额利润不断摊薄,等待一段沉寂后引发下一轮增长。熊彼特用这套“创造性破坏”的叙事诠释了“企业家精神”,也解释了短期内经济会起伏波动并在长期内实现经济发展的原因。


阿吉翁-豪伊特合作的第一篇论文首发于1992年,利用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构建了“熊彼特范式”。学界普遍认为,此文为采用企业级别数据深入解构内生增长的机制提供了可能。此前关于经济增长的文献研究几乎全部以国家为单元展开分析,但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才是实现增长的微观单元,是技术进步的载体,是人才与资本结合并激发创新的第一现场。关键的一步是引入熊彼特式的“创造性破坏”:创新会让既有技术显得过时而退出历史舞台,无法跟上前沿步伐的企业会被市场淘汰,而那些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企业才能暂时存活下来。市场竞争好比一个筛子一样不断进行着无情的筛选,在不断呈现“旧企业灭,新企业生”的进程中实现产品的推陈出新,推动技术的更新迭代,触发知识的累积跃进,形成产业的兴盛勃发。用一句唐诗形容就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的研究打开了技术进步的“黑盒”。一家企业的生命周期是这一过程中不可逃脱的宿命,但从整体上看,“创造性破坏”是资本和人力重新进行有效配置的必由之路,所谓“一鲸落,万物生”是也。


阿吉翁-豪伊特的第一个模型假设创新发生后,先进企业完全替代了落后企业的市场份额。实际中更常见的是“小步迭代”型创新(step-by-step innovation):创新沿着一条阶梯循序渐进地发生。一家企业离开最新技术前沿的距离,可以形象化地用它到达领先企业所需要的阶梯数来测算。竞争对企业创新的影响,需要视行业内企业技术水平分布而定。一般认为,市场上企业之间相互竞争总是好的,企业创新也是好的,那么市场的竞争态势和企业创新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他们的研究发现,市场竞争并不总是会促进企业进行创新,研发会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关系,即“倒U型曲线”。在同水平的行业中,企业不创新只能陷入与对手同质化竞争的厄运中,唯有通过创新往前进一步才能杀出重围,领先对手并获取创新租金。这种竞争鼓励创新的现象被称为避免竞争效应(escape competition effect)。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行业中,企业之间差距悬殊,落后企业要追上领先者有太远距离需要追赶,不如关注短期利润。此时提升市场竞争程度只会抑制落后企业的创新,这被称为熊彼特效应(Schumpeterian effect)。作者随后利用数据验证了竞争和创新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这一成果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如何发挥好产业政策的作用提供了基石。


中国自从上世纪末启动国有企业改革,到本世纪初加入WTO,在全面开放市场的同时也通过巧妙地实施产业政策实现工业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在原有基础上焕发出勃勃生机。阿吉翁在研究论文《产业政策和竞争》中与中国学者合作,运用1998-2007年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库的数据,系统证明了在竞争性部门实施旨在维持或促进竞争的产业政策对生产率增长具有更显著促进作用:竞争能激发企业进行创新。这篇既接地气又有深刻含义的论文对指导我们运用好产业政策这个工具深具启发意义,并因此荣膺2017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真正“有为政府”就要利用好“有效市场”的价格信号作用和反馈机制,尤其要关注政策的竞争导向。


阿吉翁-豪伊特团队乐于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向更年轻一代传播。尽管他们团队的多篇高质量工作论文已在坊间流传,但经济学论文要获得正式出版需要苦等匿名审稿的流程。为帮助广大学子尽快熟悉和掌握“内生增长理论”的精髓,吸引新一代加入研究队伍中来,他们索性将自己的前沿研究系统整理成一本研究生级别的教材,1998年一部深入探讨“内生增长理论”方方面面的集大成之作横空出世。全书贯穿他们构建的“熊彼特范式”,把创新和经济周期、增长和失业、市场结构以及增长和开放之间的互动等多个重要主题进行学理剖析。


此后两位大师又联袂推出了本科生级别的《经济增长》教材,此书凝结了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这一领域的成果。阿吉翁回到祖国的法兰西学院任教后,基于自己的讲稿而形成新书《创造性破坏的力量:经济剧变与国民财富》,运用“熊彼特范式”重新审视了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重大现实难题,包括全球化竞争、气候风险和可持续增长、日益严重的不平等、中等收入陷阱和长期停滞等。值此两位增长理论巨匠得奖之时,重新展卷翻书,无疑会拓展我们理解和判断当下形势的视角和格局。


纵观阿吉翁和豪伊特的研究,堪称“创造性破坏”的最好实践和绝佳脚注。在现代经济正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时期,两位正值盛年的经济学教授复兴了半个多世纪以前熊彼特关于创新和经济周期精妙绝伦的思想,用自己的“创造性破坏”研究活动铸就了新的研究范式,以此为工具帮助我们理解创新这个现代经济的核心驱动力的发生发展,以及由此及彼产生的诸多影响。


文/沈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系副教授)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