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普外科突破技术难关,成功为一名出生仅40天的婴儿豆豆(化名)实施了经脐单孔机器人胆总管囊肿切除术。据悉,该手术创下了国内外同类手术最低年龄纪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普外科主任医师严志龙操作国产单孔机器人手术系统,仅通过肚脐这一个天然褶皱处的小切口,置入所有手术器械。在放大10倍的高清3D视野下,机器人灵活的“内腕”精准地分离、切除了巨大的胆总管囊肿,并完成了精细的肝管与空肠的Roux-en-Y吻合,重建胆汁引流通路。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国产单孔机器人手术不仅实现了极致微创,术后腹部疤痕隐藏在脐部,几乎达到“无痕”效果,兼具了治疗与美观。术后,豆豆在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护下恢复顺利,于术后第八天康复出院。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实施该手术的国产机器人为术锐单孔机器人,它由北京术锐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生产。
据天眼查显示,北京术锐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由上海交通大学徐凯教授依据“科技成果、自主转化”相关政策创立。术锐机器人是一家致力于自主研发、生产及商业化具备全球领先优势的微创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及配套器械产品的高科技医疗器械企业,公司已完成北京、上海两地布局,生产制造基地位于北京,创新中心位于上海。
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长期以来,美国直觉医疗公司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长期占据手术机器人的主导地位。然而,随着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在核心技术与临床应用上不断突破,中国市场正从“外资主导”走向“群雄并起”。
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约180.74亿美元,2024年约为204亿美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3.75%。2025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将增长至230亿美元,其中直觉外科(达芬奇市占率超80%)、史赛克等巨头占据主导地位。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的手术机器人市场正呈现出一片“外资主导、国产追赶”的态势。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市场占有率从2023年的32.61%增长至2024年的48.89%,几乎与进口品牌平分秋色。
虽然手术机器人国产化后,其整体价格有所降低,但对于许多医院而言,数百万的采购和每年高昂的维护费用仍是沉重的负担。
记者了解到,机器人手术开机费普遍在1万至4万元,叠加耗材后,总费用较传统手术高出2万至5万元,患者自费比例超过70%。高昂的费用将大量患者挡在门外。
2025年9月,上海市发布《促进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全链条发展行动方案》,其中明确提出,鼓励企业发展“产品+服务”“制造+服务”模式,制定“设备+耗材+服务+培训”整体解决方案。
据公开数据显示,直觉外科2024年耗材收入占比60.81%,服务收入占比达到15.65%,形成了长期盈利模式。所以,国内医疗机构可以在模式上进行创新,学习国外通过“设备+耗材+服务”的一条龙模式来搭建竞争壁垒。而此时,地方医保政策正在助推手术机器人打通落地的“最后一公里”。2024年至2025年间,国家层面共出台12项专项扶持政策。截至目前,手术机器人已被纳入28个省市的医保支付范围,报销比例介于45%至75%之间。
上海市还明确了腹腔镜机器人辅助手术收费指导,在特定适应症下,手术额外定价3万元,报销比例最高达80%,为患者减轻了负担。
截至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已完成近140例国产单孔机器人手术(含前期临床研究),覆盖十多种术式。此项技术现已推广至北京、广州、福州、厦门等地的多家儿童医疗机构。近期设于院内的“机器人外科创新示范中心”也已揭牌,未来将为全国同行提供系统化、规范化的技术培训,推动单孔机器人手术技术的普及与提升,携手助力儿童健康事业,造福更多患儿家庭。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俞金旻 编辑 陈莉 校对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