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诺贝尔奖项已经陆续揭晓,备受关注的经济学奖10月13日揭开面纱。


当前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预测和讨论已经非常热烈,部分高校也举办了竞猜活动,预测今年奖项花落谁家。整体来看,市场预测的获奖方向呈现多元化态势,行为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以及国际贸易理论均有拥簇者。


诺贝尔经济学奖将揭晓,此前已有96人摘得桂冠


诺贝尔经济学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旨在奖励在经济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最早将于北京时间10月13日(星期一)17:45公布。


值得注意的是,该奖虽非诺贝尔遗嘱中原设奖项,但地位与物理学、化学等奖项并列。每年评选一次,并在诺贝尔逝世纪念日颁发金牌、证书及奖金。


自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开始颁布,截至2025年10月12日,该奖共计颁发56次,96人摘得桂冠。其中,26位获得者为独立获奖,2位和3位获得者分享诺奖的次数分别为20次、10次。


诺贝尔基金会的章程中说:“一份奖金可以平均分配给两项作品,每项作品都被认为值得获奖。如果获奖成果是由两人或三人共同完成,则该奖项应共同授予他们。在任何情况下,奖金都不得由超过三人分享。”


其中,最年轻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依然还是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埃丝特·迪弗洛,2019年获奖时为46岁。彼时,埃丝特·迪弗洛与其丈夫阿比吉特·班纳吉以及哈佛教授迈克尔·克雷默共同获得诺奖,以表彰他们“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


最年长的得主是里莱昂尼德·赫维奇,2007年获奖时已90岁,彼时,其与埃里克·马斯金、罗杰·迈尔森共同获奖,以表彰其“奠定机制设计理论基础的工作”。


截至目前,已经有3位女性经济学者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包括最年轻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丝特·迪弗洛,以及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克劳迪娅·戈尔丁。


其中,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2009年,她因在公共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而获奖,特别是她对共同财产制度的研究。而克劳迪娅·戈尔丁于2023年获得诺奖,以表彰她在提高我们对女性劳动力市场结果理解方面所做的贡献。


有奖竞猜激励进行,实证新贵和理论泰斗谁将折桂?


随着揭晓时间的临近,各界对获奖者的猜测也日益升温。


据了解,一些重要的经济学奖项得主也被视为是诺奖潜在候选人。例如,有“小诺贝尔经济学奖”之称的克拉克奖,以及被称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科睿唯安“引文桂冠奖”。


2025年引文桂冠奖经济学领域得主再添5位学者,其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戴维·奥托尔(David Autor)、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系经济学教授劳伦斯·F.卡茨(Lawrence F. Katz)因“对工资结构、收入不平等、教育进步与技术变革的开创性分析”而获奖。


美国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教授玛丽安·贝特朗(Marianne Bertrand)、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及经济学双聘教授穆来纳森(Sendhil Mullainathan)的获奖原因为在开展种族歧视、公司治理以及其他由心理学与文化决定的劳动经济学联合研究领域的贡献。


同时,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尼古拉斯-布鲁姆(Nicholas Bloom)因“分析经济与政治不确定性对投资、就业与增长的影响”而获奖。


自引文桂冠奖设立以来,已有83位引文桂冠奖得主荣获诺贝尔奖。不过,引文桂冠奖的设立并非为了预测特定年份诺贝尔奖得主,而是旨在表彰研究工作具有诺奖水准、值得全球认可的科学家。


谈及近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趋势时,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会成员,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约翰·哈斯勒(John Hassler)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人的发现必须具有足够的科学高度,该贡献必然导致大量的后续研究,以及结果必须对整个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每到诺奖季节,关于经济学奖得主的预测和讨论便在网络上层出不穷,不少平台和高校也推出了有奖竞猜活动,吸引公众参与。有人认为,2025年经济学奖将继续奖励应用前沿的实证新贵,有人则认为今年可能更偏向向那些奠定现代经济学基石的理论泰斗致敬,你怎么看?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胡萌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